近日,中央層面通報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行動中發現的3起典型案件,其中一例就是廣東惠州市教育部門對社會事務進校園缺乏統籌規范,違規開展達標、簽訂責任狀等活動,增加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
此前,蘇州市教育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地中小學教師日均3.2小時耗費在填表迎檢、會議記錄等行政事務中,這一數據折射出當前教育生態中令人憂慮的異化現象。
當三尺講臺的耕耘者淪為表格數據的搬運工,當教學研討的時間被各類APP打卡擠占,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場教育減負攻堅戰中的深層矛盾。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某些教育管理者陷入了"技術崇拜"的誤區。教師被迫在8個政務平臺間疲于奔命,每日需完成安全教育平臺、健康監測系統、滿意度調查等十余項數字考核。
異化的教育場域,正變成形式主義的"數字牢籠"。某初中班主任的辦公電腦里,分類存放著32個專項工作文件夾,從反詐宣傳到垃圾分類,從戲曲進校園到法治微課,這些與教學核心漸行漸遠的任務,以"留痕管理"的名義吞噬著教育者的專業生命。
教育行政部門將教師定位為"全能型辦事員"的管理思維,暴露出對教育規律的根本性誤讀,是失序的價值坐標和教育本質的認知錯位。
某區教育局要求教師每月提交的迎檢材料竟包含27項指標,其中"校園綠化覆蓋率動態監測表""家長接送車輛登記臺賬"等與教學無關的報表占據六成。
這種本末倒置的管理模式,使得備課教研淪為教師日程表的"邊角料",教育質量在文山會海中悄然滑坡。
破解困局需構建"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一是頂層設計方面,應嚴格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行政部門考核指標壓縮40%;二是管理革新層面,可借鑒杭州推行的"無感考核"模式,通過數據互通實現80%的常規報表自動生成;三是社會協同環節,需建立家長委員會參與校務監督的機制,讓教師從滿意度調查的泥淖中解脫。
蘇州市某重點中學試點"靜校日"制度后,教師日均非教學任務時長從187分鐘降至45分鐘,教學質量監測指數反升12%,這印證了改革的可能性。
當教育回歸傳道授業的本質屬性,當教師重拾教書育人的職業尊嚴,我們才能看見教育應有的模樣。
這需要管理者的制度智慧,更需要全社會對教育規律的集體敬畏。讓教師放下不必要的重擔,教育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