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等深線》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最緊張的一幕,出現在去年10月。
當清華美院團隊交出“雪韻丁香”火炬塔終稿時,哈爾濱的土建窗口期只剩十來天——混凝土澆筑必須在零攝氏度以上完成。“一般在10月中下旬,就很難再做土建施工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范寅良回憶道。
而彼時施工設計圖紙尚未完全定型。于是,土建團隊按最高安全標準“盲建”,鋼材厚度、樁基深度全部加碼,“寧可冗余,不可延誤”——這是與自然法則的硬碰硬。
后續為了爭搶時間,團隊不得不“三邊并行”——設計、施工深化設計、施工同步推進。
回過頭來看第九屆哈爾濱亞冬會,從申辦成功到開幕,每一天都可以被解剖成精確到秒的KPI:往屆亞冬會平均籌備4年,哈爾濱只有1年零7個月;冬奧會主火炬臺“大雪花”設計耗時整整3年,“雪韻丁香”從設計、加工到打樁、安裝,用時不足百天;亞布力滑雪場,101臺造雪機日夜轟鳴,70位工人60天造雪120萬立方米……
580天,中國以“冰上高鐵”般的速度,將亞冬會的經濟與文化效益,推向了新的高度,更檢驗了中國冰雪產業的底色。
202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7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意見》發出幾個月后,亞冬會為萬億目標邁出了完美的一步。
哈爾濱亞冬會主火炬塔“雪韻丁香”。 受訪者供圖
賽跑
2024年8月末的北京暑氣未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收到了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執行委員會的邀請,參與競標主火炬塔設計項目。
“從8月接到邀請到9月定稿,12家單位競爭,我們只有1個月的時間。”范寅良回憶道。
時間緊迫,馬賽院長組織教授范寅良、張雷和博士后任旭超及碩士研究生張伯寧、劉澤平等成員,開啟奮戰模式。
時間被壓縮到極限:團隊每天迭代方案,20套初稿篩選至10套,最終定稿的靈感源于哈爾濱市花——丁香花與冰雪的融合。“五瓣丁香既象征幸運,又承載冰雪運動的凌厲感。”范寅良表示,哈爾濱方面的要求并不復雜,首先是永久火炬塔,其次是要體現哈爾濱的冰雪文化,當然還有亞冬會的體育精神。
清華美院有著極為豐富的設計經驗,前期設計階段的時間緊迫對團隊來說難度并不大,真正的挑戰在后期施工。
按照正常流程來說,施工之前,還要進行概念設計、方案設計、方案深化,然后進行施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工作。
但哈爾濱的嚴寒是隱形對手。入冬后,低溫將凍結一切混凝土澆筑與焊接工作,團隊必須搶在10月底前完成地基施工。
在那個關鍵時刻,施工設計圖紙還未最終敲定。面對這種狀況,土建團隊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按照最高的安全標準進行“盲建”,在建設過程中,他們對鋼材厚度和樁基深度都進行了加碼處理。
為了能夠搶回被耽誤的時間,團隊隨后采取了“三邊并行”的策略,即設計、施工深化設計和施工三個環節同步推進。這種做法在建筑行業中并不常見,因為它需要各個團隊之間高度的協調和配合,任何一方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延誤。而挑戰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火炬的幕墻構造,花頭部分是一個三維曲面,且5個花瓣要一模一樣。傳統的生產方式難以滿足要求,團隊經過多次嘗試,最終找到了一家經驗豐富的雕塑廠,采用手工敲制的方式,經過幾萬錘的敲制,打造出符合要求的花瓣造型。
同時,火炬塔各個部位也來自不同的地方,天津的底座、張家口的花頭分頭生產,為保證外觀視覺效果統一,兩邊工藝需要保持同步,但在噴漆環節仍然出現了問題——花頭與底座仍出現了色差。最終,花頭不得不全部返工重新噴漆。
位于張家口的一家雕塑廠,負責生產雪韻丁香的“花頭”部分。 受訪者供圖
其次是火炬內部的燈光布置,7000多個LED燈需要布置在幕墻后面,空間非常有限:夾壁層預留的尺寸只有15厘米左右,與一個成年男性手掌長度相當。而在這有限的空間當中,團隊還要考慮LED燈后期維修的問題。這也給團隊帶來了難題。
“一次性裝好沒問題,但是要考慮到多年以后,如果有燈需要維修,要做到能夠摘下來。所以我們在整個地基里面挖了一個大的坑,能夠讓人鉆進去之后,從里邊摘掉LED等進行維護和更換。”范寅良透露,其實火炬塔里面還有一套很大的鋼架支撐結構,在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
為了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團隊形成了一天一例會、問題不隔夜的制度,作為整個項目的統籌人員,范寅良每天都在視頻會上,針對不同部門的不同問題,現場畫圖,當場解決。
“壓力再大也不能讓他們看出來,我每次都是充滿著信心和陽光,帶著幸福去和他們開會。每次都要在現場把問題解決掉,要鼓勵所有人迎難而上,否則施工人員一猶豫,就會耽誤工期。”范寅良說。
2025年元旦前,火炬塔進行了一次試點火,工作人員將視頻發給了范寅良,觀看了各個角度都沒有問題,范寅良也放心了。而此時,距離他們受邀競標才過了3個多月的時間。
回顧這3個多月的歷程,“哈爾濱速度”背后,是政府對創新的放手信任:審批流程極簡,工程“特事特辦”。正如范寅良所言:“純粹做設計,反而更高效。”
爆款
亞冬會惹人注目的場外元素,除了巨大的火炬塔,還有微小的特許商品。實際上,特許商品的經營情況,一直被視作賽事經濟效益的主要表現之一。
2月9日,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工美大廈亞冬會特許零售店,一些熱門的亞冬會周邊引起了搶購熱潮,“冰火之約”“冰雪同夢”冰箱貼都已經售罄,成功成為亞冬會爆款產品。但若從頭看可以發現,爆款特許經營商品的打造,是一套系統化的工程體系。
位于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的亞冬會特許零售店。 劉旺/攝影
“成為亞冬會的特許生產商和零售商,遠非一紙合同那么簡單。”北京工美集團文化創意分公司副經理王茜坦言,亞冬會組委會對企業的資質審核極為嚴苛,從資金鏈穩定性到產品開發能力,再到歷史業績,層層篩選后方能獲得“雙身份”(生產商與零售商)。
工美集團憑借以北京冬奧會為代表的多年特許運營的經驗,成功突圍,但其壓力并未減輕。“組委會要求企業持續創新,不能曇花一現。”王茜提到,這倒逼企業不斷優化產品設計與供應鏈管理。
與亞冬會主火炬塔設計團隊同樣的,特許生產商們也面臨著籌備周期短的挑戰,相較于冬奧會的4年,亞冬會只給他們留了1年的籌備期。
亞冬會的特許商品,本質是一場文化表達的博弈。于是,在籌備初期,設計師們多次深入哈爾濱街頭巷尾,將中央大街的歐式建筑、索菲亞教堂的穹頂、冰雪大世界的晶瑩剔透,甚至鐵鍋燉、凍梨等地域符號,濃縮進徽章、冰箱貼與毛絨玩具中。
但如何平衡本土特色與賽事元素?王茜以一款熱銷徽章套裝舉例:“紅燈籠造型上鑲嵌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的運動剪影,既呼應冰上、雪上項目,又暗含東北年味。”這種“在地化敘事”讓商品兼具紀念性與實用性。
生產端,工美在開發產品中更多選擇了金屬材質的品類,確保產品在哈爾濱嚴寒中的穩定性。“金屬質地耐寒且便攜,但我們也嘗試硅膠、紙藝等新材料,豐富產品線。”王茜表示。
事實上,亞冬會商品的銷售曲線,與冬奧會類似——賽前平穩,賽中爆發。冬奧經驗讓團隊深諳“賽時經濟”規律:媒體聚焦期即銷售黃金期。他們提前鋪貨至哈爾濱百家門店,并聯合景區推出限定款。
而在營銷端,亞冬會特許商品,也結合了當前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在王府井工美大廈亞冬會特許零售店中,磁吸式徽章、盲盒、卡牌等產品,也成功撬動了年輕消費者的興趣消費。
不過王茜也坦言,今年亞冬會的特許經營市場“特別卷”。亞冬會官網上披露的特許生產企業有17家,除了工美文創,其他企業也都設計出各具特色的亞冬會特許商品,如元隆雅圖,開發了200余款、近200萬件特許商品,并且獨家運營著亞冬會官方京東旗艦店,形成線上優勢。
在特許生產商的相互競爭當中,哈爾濱本土文化正通過一個個徽章和冰箱貼,走向更遠的范圍,也在點點滴滴中匯聚成亞冬會的吸金效應。
吸金
2023年7月,哈爾濱作為唯一申辦城市獲得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的舉辦權,從申辦成功到正式開幕,僅用了580天。
這不僅是賽事籌備,更像是一場城市治理能力的壓力測試。580天,哈爾濱以“利舊改造”為核心邏輯,將13個競賽場館的升級工程壓縮至極致。
冰上賽區的5個場館利用原有冰場改造,冰壺比賽場館所在地是哈爾濱市南城第一小學;短道速滑比賽場館,也已經擁有了40多年的歷史。亞布力雪上賽區的8個場地,則引入大型造雪系統,將自然降雪與人造雪資源結合。
然而,這次被外界稱為“史上籌備時間最短”的亞冬會,卻以驚人的“吸金力”顛覆了傳統大型賽事的籌備邏輯,成為撬動區域經濟轉型的黃金支點。
從賽事本身來看,哈爾濱亞冬會的贊助規模已經超過了往屆,官網信息顯示為40家,其中官方合作伙伴8家,官方贊助商5家,官方獨家供應商和非獨家供應商分別為2家和15家。
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的贊助商。 圖片來自亞冬會官網
而更為重要的意義,則是10家區域供應商的參與,包括天順源、黑大酸菜、五常大米協會等極具黑土地特色的企業和機構。
區域供應商的參與并非單向贊助,而更像是通過品牌共創實現價值共生。冰雪歡騰體育作為區域供應商,為亞冬會組委會提供了雙板、碳纖維滑雪頭盔等產品,這是中國冰雪裝備制造企業首次為國際賽事提供核心雪具。
門票同樣也會給亞冬會帶來部分收入。而在開賽前,各大熱門項目如冰球、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門票早已售罄。
同樣火爆的還有特許經營商品,當前,亞冬會的特許經營零售門店已經開設了超過300家,來自東北的冰雪文創產品,最遠已經賣到了成都市青羊區。
據亞冬會執委會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姜玉龍介紹,從賽事籌辦到賽會結束的300天時間里,2279款、609萬件特許商品將登陸全國332家線下店面和5個線上平臺,累計銷售額預計超過6億元。
亞冬會的“吸金力”不僅在于賽事本身。2025年春節假期,哈爾濱接待游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其中入境游客激增144.7%。冰雪大世界單日門票收入突破歷史峰值。
而在亞冬會期間,哈爾濱市也串聯各大景區,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12條精品線路。亞冬會執委會副秘書長、哈爾濱市體育局局長柏志國就曾提到,為持續提升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這個冬天,哈爾濱市計劃舉辦300余項大眾冰雪運動賽事,吸引國內外游客旅游觀光、參與冰雪運動。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提到,冰雪經濟雖然直接經濟產值有限,但外延十分龐大。從最直接的冰雪場館建設、冰雪裝備、冰雪設備等產業,到相對隱性的餐飲、酒旅、文創等產業,甚至能與低空經濟、首發經濟等同數字化、綠色化的技術轉型探索相融合,挖掘更多創意產業。
今年并不是哈爾濱第一次與亞冬會結緣,1996年,哈爾濱承辦了第三屆亞冬會,彼時哈爾濱的GDP剛破50億元,而如今,哈爾濱的GDP已經沖破6000億元。亞冬會和火熱的冰雪經濟,為哈爾濱的經濟發展寫下了生動注腳。
產業
“其實所有舉辦大型國際性綜合運動會的城市,都會有一個基礎性的收獲,這是由于國際性賽事對軟硬件有比較高的要求,對應來說,通過舉辦賽事,都會有‘辦賽遺產’。”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創始人張慶說。
這部分“辦賽遺產”分為幾個方面,從硬件角度來講,當然是場館、交通等方面的改善;從軟件方面來講,則是大賽運營、招商推廣、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團隊資產。
“后續來說,想要盤活這部分資產,就要進一步發展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業,讓市場更加活躍,并且發展全民健身,讓群眾直接參與到當中。”張慶說。
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北京冬奧組委就與三賽區的屬地政府和場館業主制定了《場館遺產計劃》,場館賽后首先要服務全民健身,在非雪季還要考慮多種經營。冬奧賽事結束后,還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集(2022)》。
這種“長期性”作為理解奧運遺產的關鍵,被國際奧委會寫入了遺產戰略方針、奧林匹克遺產指南等文件中,和其他要素一道形成了如今對奧運遺產的定義。
而對于亞冬會來說,雪韻丁香就將是一項“辦賽遺產”。據范寅良介紹,賽后的火炬將保留下來,變成一個燈光雕塑,將成為哈爾濱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
更隱秘的“辦賽遺產”留在了產業帶。在亞冬會的帶動下,黑龍江的冰雪裝備產業已經在穩步升級。
齊齊哈爾黑龍國際冰雪裝備有限公司首次將鈦合金引入冰刀設計,研制的T型高端速滑刀達到國際頂級水平;乾卯雪龍憑借3D打印技術和新型材料,研發出自由式空中技巧滑雪板,已通過國家隊性能測試;宇峰索道的拖牽產品成功進入亞冬會賽場;赫哲遠鵬全地形雪地摩托車已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智能自動化標準冰砌塊生產設備、多機器人協作大型智能冰(雪)雕刻系統在冰雪大世界獲得推廣應用。
將視線放寬,在冬奧會、亞冬會等國際性賽事的帶動下,我國冰雪裝備產業已經朝著突破國際壟斷前進。
卡賓滑雪集團是一家滑雪場“一站式服務”企業,從事室內外滑雪場規劃設計、大型設備供應等業務,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由于技術難點、起步較晚等原因,我國的冰雪裝備產業相對落后,而在近年大型賽事帶動下,我國冰雪裝備產業也在不斷升級,全自動造雪機等設備長遠來看極有可能突破國際壟斷。
全自動造雪機鯤鵬SU8 受訪者供圖
2024年,該公司發布了全自動造雪機鯤鵬SU8,據上述負責人介紹,在陶瓷噴嘴、超混核子器、水冷過濾、鋁芯、離合器等關鍵部位實現了突破。彼時外界有聲音認為,這推動了我國過程造雪機進一步比肩國際造雪尖端品牌。
或許這就是新時代冰雪經濟的隱喻:頂級賽事的光環終會褪去,但那些被激活的企業基因、重構的產業邏輯、蘇醒的文化自信,早已像冰層下的暗河,在黑土地深處奔涌向前。
(編輯:郝成 審核:張榮旺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