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鐵道部長春機車工廠(上)
作者:周建奎
籌建于1954年,建成于1958年。
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1953年,東北地區擁有蒸汽機車1350臺,而機車檢修能力僅能承擔應修機車數量的30%。對此,鐵道部于1953年在《本部關于鐵路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和《本部1953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在全國新建五個鐵路工廠,其中包括在東北地區新建一個蒸汽機車修理工廠,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
1954年4月,鐵道部機車車輛修理工廠管理局成立“東北新廠籌建組”提出了在長春市二道溝建廠的建議方案。同年9月,鐵道部基本建設局主持召開審查《東北新廠籌建計劃任務書》會議,確定在長春市二道溝建廠。參照蘇聯鐵路修理工廠的設計模式,確定建廠設計生產能力為年修理蒸汽機車300臺(其中大修100臺,吊爐中修100臺,不吊爐中修100臺),由鐵道部設計院工廠設計處負責設計。
1955年2月,鐵道部下達鐵基武(55)21號文件,批準長春新廠籌建計劃,投資概算2592萬元。同年7月,鐵道部機車車輛修理工廠管理局任命吳振東任長春新廠籌建處主任,主持籌建工作。同年10月經國家建委批準,工廠正式興建。鐵道部指派鐵道部建廠局第二工程處負責承建,1955年10月28日破土動工。
建廠從籌備到建成,總共用了四年時間,其中籌備一年半,施工兩年半,在建廠過程中,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派蘇聯專家阿布拉莫夫來廠檢查聯合車間柱基槽土質情況并進行指導,鐵道部曾派蘇聯專家巴卡洛夫來廠檢查施工情況。長春鐵路分局按照鐵道部指示精神,將小南地區的一座日偽時期遺留下來的水塔、一個給水加壓站和三處水源,以及部分地下管道劃給工廠,同時積極主動配合新廠籌建處鋪設鐵路、調運物資、支援建廠施工。
按著建廠計劃,工廠建在原中東鐵路寬城子車站舊址處,擬利用一部分舊建筑以節省投資。但是,這個火車站舊址早已荒廢,建筑無一完整,絕大部分只剩下斷墻殘垣。僅有被稱為“大白樓”(原寬城子車站鐵路員工俱樂部)、“七三八”(原鐵路材料倉庫)、“八0八”(原日偽憲兵隊的軍營)、“三大棟”(原沙俄鐵路警察馬廄),以及“大紅樓”(中東鐵路時期的亞喬辛火磨)等幾處,尚有屋頂門窗,但長久無人居住和管理,也瓦礫狼藉、雜草叢生。
1958年7月19日,鐵道部下達了鐵辦廠石(58)207號命令,撤銷長春新廠籌建處機構,命名新廠為鐵道部長春機車工廠。同年8月1日,工廠正式宣布成立。鐵道部任命陳平為廠長。
工廠成立之后,首先組建職工隊伍,當年從7月起至年末,招收新工人2132名,把哈爾濱機車車輛廠的機車系統分遷過來、沈陽、唐山等工廠及路外單位調入職工1014名,其中干部348名,接收鐵路大、中專院校和技工學校畢業生452名。年末工廠開始組建各級生產組織和職能科室及生活福利機構。
【1984年機車廠位置,圖源《長春市寬城區地名志》↑】
1958年至1966年,創業及夯實階段
1958年8月1日工廠成立之后,盡管建廠工程尚未完全收尾,修車綜合生產能力尚未形成,但工廠黨委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提出了不再吃“基建飯”,要邊建設、邊練兵,提前進入試生產階段的口號,動員全廠職工與當年的第四季度開始進行試生產準備。1959年初,申請接收了友好型蒸汽機車改軌任務,2月16日正式投產,第一臺蒸汽機車友好型1162號入廠進行改軌。2月26日,第一臺改軌機車合格出廠,從開工到出廠僅用了10天,打響了工廠由基建過渡到投產的第一炮。為了盡快形成生產能力,工廠在改軌機車試生產的同時,主動向鐵道部請戰試制和平型機車。
1959年春天,全廠掀起了大戰“1—5—1”(即和平型)機車的熱潮。僅用了30天時間就完成了試制第一臺和平型機車的上七個制備零部件,保證了這臺機車于當年4月30日落成。工廠試制和平型機車成功,是全廠職工對我國鐵路運輸事業的首次奉獻,展示了機車工人敢想敢干敢于拼搏的作風。這臺蒸汽機車試制成功,也填補了吉林省機械行業產品一項空白。鐵道部和吉林省、長春市對工廠給予了高度評價,省市領導和鐵道部有關負責同志親自來廠為第一臺和平型蒸汽機車落成剪彩。
1959年下半年工廠又著手制造第二臺和平型機車,同時還組織試制“星火”(即0—4—0)小型地方用蒸汽機車和95馬力摩托機車等產品。從第四季度起,正式接受了廠修蒸汽機車任務。在投產的第一年,工廠總計完成了改軌機車245臺,新造和平型機車2臺,廠修蒸汽機車6臺,實現工業總產值812.5萬元。在工廠的發展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于工廠提前超額完成友好型機車改軌任務,為國家承擔了困難,受到了鐵道部全國通電表揚。
由于工廠扎扎實實地抓基礎建設,大力開展“雙革”,促進技術進步。截止到1966年全年修車達到369臺,首次突破年修車300臺的設計生產能力。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與投產初期相比全面提高,已經接近或達到了當時路內同行業的先進水平。綜合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建廠設計的標準,企業管理也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標志著工廠基本完成了由建廠到正規化生產經營的過渡,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成熟階段。
1967年至1977年,力排干擾,生產技術全面發展階段
一場運動使得工廠剛剛形成的穩步發展局面受到了嚴重和干擾。1967年全年共修車133臺,其中下半年僅修車9臺。與1966年相比,修車數量減少236臺,工業總產值下降三分之一。1968年5月工廠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開始組織恢復生產。70年代起,國內形勢開始好轉。長春機車廠的干部、工人以高度的主人翁覺悟和“頭拱地”的拼命精神,使企業得以在逆境中渡過重重難關。獲得了新的發展轉機。
到70年代中期,已超過運動前最高的1966年修車數量。達到年廠修蒸汽機車480臺的水平。由于路內一些其它鐵路工廠生產狀況不好,長春機車工廠承修了16個鐵路局的蒸汽機車廠修任務,為國家承擔了巨大困難。
為適應鐵路運輸發展的需要,并著眼于未來鐵路牽引動力革命,工廠提出了“一廠變兩廠”的奮斗目標,即綜合生產能力比建廠設計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在大幅度提高蒸汽機車修理產量的同時,開發新科技、新產品,把工廠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大型鐵路企業。
1972年初,編制出《年修600臺蒸汽機車擴建計劃任務書》上報交通部(鐵道部撤銷,1970年至1975年劃歸交通部),即獲批準。自此,工廠進入了邊生產、邊改造、邊擴建的發展時期。
七十年代科技開發最突出的成果是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大馬力電傳動燃氣輪機車,標志著工廠的科技和新產品研制達到了較高水平。
1971年2月由原鐵道部副部長余光生主持,在工廠召開了燃氣輪機車設計試制工作會議,會議決定由長春機車工廠、哈爾濱汽輪機廠、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鐵路局、大同機車工廠等單位組成聯合設計組,在長春機車工廠進行設計,由長春機車工廠負責研制。路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群英薈萃,開始了一次代表國家70年代先進水平的科研攻關。
從1971年3月至1972年8月,經過連續500多天日以繼夜的工作,完成了方案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與此同時,工廠選拔了一批優秀的管理干部和新老工人,組建了燃氣輪車間。到1975年三季度,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主機與電傳動部的實驗和裝配。同年末,機組在工廠自行設計的機電聯合實驗臺上進行啟動實驗,一次點火成功,受到國家科委和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聯合設計組的高度評價。隨后,又經過82次調試,冒著風險一步步探索,終于突破了當時被國際上列為“尖端課題”的燃氣輪機組提前“喘振”重大科技難關,主機出力達到4500馬力,成為我國自行設計和制造的民用固定式燃氣輪機組中的第一臺熱效率最高的機組。機車組裝落成后,經過哈爾濱鐵路局和吉林鐵路局高寒地區坡道鐵路正線客、貨車牽引運用實驗,達到設計標準,性能先進,被鐵道部命名為“長征2型001號”。
1977年11月26日,工廠隆重舉行我國第一臺4000馬力燃氣輪機車研制成功慶祝大會,鐵道部、吉林省和長春市的領導親臨大會祝賀。中共中央委員、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王恩茂為新機車長征2型4000馬力燃氣輪機車001號正式出廠剪彩。隨即鐵道部將該車配屬給哈爾濱鐵路局南岔機務段(該機務段牽引區段為哈局高寒地區坡道高達26‰;機車牽引定數為3500噸)。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這臺機車的燃氣輪機組榮獲全國科技成果獎。同年,這臺機車榮獲全國鐵路科技成果獎。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長春機車廠廠志》1993年10月出版
《中國鐵路大紀事》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年出版
《哈機往事》黑龍江龍江傳媒有限公司出版
《當代中國的鐵路事業》上、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1949—1988》中國鐵道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本文原載《今古大觀》,有刪改。)
作者簡介:
周建奎,機車車輛檢驗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政協長春市委員會文史專員。吉林省長春市人,全日制鐵路院校畢業,大專文憑,在鐵路系統先后從事機車、車輛檢驗工作30余年。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圖片除標注外,均為作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