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讓俄羅斯“越打越富”?!
2022年2月24日爆發的俄烏沖突,已經過去3年的時間了。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認為俄羅斯經濟會陷入困境,但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去年12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舉行的年度記者會上表示,2024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會達到3.9%至4%,2023年與2024年兩年平均經濟增長約為8%,而且俄羅斯經濟規模今年會超過日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在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大幅上調了對俄羅斯經濟的預期,預計2024年俄羅斯GDP將增長3.2%,遠超此前的預測。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已悄然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為什么在西方制裁和戰爭的雙重壓力下,俄羅斯不僅沒有崩潰,反而迎難而上,經濟增長、工資上漲、房價攀升,實現了“逆襲”?
俄羅斯究竟是如何在困境中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黑馬”的?俄羅斯真的“越打越富”嗎?
一、為何越打越富?
俄羅斯成功轉移貿易重心,突破西方制裁的困境。
俄烏沖突爆發后,盡管美國和歐洲加強了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但俄羅斯卻迅速找到了新的貿易伙伴,成功將出口重心從西方市場轉移到了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新興市場。
根據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中國毫無懸念地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占據俄羅斯貿易額的33.8%,位居首位,其次是印度和土耳其。
這表明,俄羅斯正在穩步擺脫對西方市場的依賴,逐漸將經濟重心轉向中國和亞洲市場。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了2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9%。
眾所周知,中俄貿易合作的核心領域是能源合作。
根據相關預測,到2030年,僅天然氣、原油和煤炭這三大能源產品就有望將中俄雙邊貿易總額推升至2.35萬億元(約合3330億美元)。
此外,俄羅斯還在積極加強與中東和非洲國家的經濟聯系,進一步減輕了西方制裁對經濟的影響。通過這種“去西方化”的戰略,使得俄羅斯不僅成功避免了因制裁帶來的經濟衰退,反而在新興市場中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俄羅斯工業體系大變革,中國制造強勢填補空白。
此外,自俄羅斯遭遇西方制裁以來,俄羅斯的工業體系發生了劇變。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迅速填補了俄羅斯市場的空白,逐步承擔了承接俄羅斯工業的重任。
據俄媒報道,目前已有67%的俄羅斯企業開始使用中國產品來替代西方設備和零部件。更重要的是,92%的中俄貿易已經在兩國境內完成,這有效避免了外部制裁的影響。
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莫過于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市場的崛起。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及配件總額超過了200億美元,占其同類產品進口量的80%。
與制裁前幾乎看不見中國汽車品牌的情況相比,如今中國車企已成為俄羅斯市場的主力軍。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俄羅斯汽車銷量前十中,8席被中國品牌占據,中國汽車品牌幾乎主導了俄羅斯的汽車市場。
中國品牌的智能手機也在俄羅斯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制裁前,中國產的智能手機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約為50%,但如今,這一數字已經暴增至79%。華為、小米、OPPO等品牌迅速占領了俄羅斯市場,成為當地消費者的首選。
此外,俄羅斯的輕工業曾高度依賴西方進口產品,但隨著制裁的加劇,中國的家電、家具、箱包、鞋帽、衣物等消費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填補了西方撤離后的空白。這不僅為俄羅斯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也為中國制造業開辟了新的出口渠道。
俄羅斯軍工產業推動制造業復蘇。
除了依賴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俄羅斯還通過自有的軍工產業為制造業注入了強勁動力,推動了經濟復蘇。
隨著西方制裁加劇,俄羅斯軍工成為其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支撐。
2024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相比2023年大幅增加,占聯邦預算的近三成。大規模的財政支出不僅為軍工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還帶動了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技術研發等相關產業鏈的全面發展。
通過軍工產業的帶動,俄羅斯不僅穩住了經濟基礎,還逐步實現了制造業的自我復興,促進了俄羅斯收入增長和消費回暖。
俄羅斯“戰爭經濟”定向刺激消費。
在軍工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俄羅斯政府還通過為士兵支付高額薪水和戰時津貼,推動了國內經濟的增長。
以普通居民為例,2023年俄羅斯人的平均月收入僅約3800元人民幣,但參軍后收入大幅提升:普通士兵在前線的最低月薪可高達1.9萬元人民幣,戰區津貼后最高甚至達到7.2萬元人民幣,這一數字相當于俄羅斯中產階級一年的收入。
陣亡士兵家屬也可以獲得高額撫恤金。數據顯示,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俄羅斯為陣亡士兵家屬支付了約300億美元的撫恤金。
這些資金流入貧困地區,不僅激活了消費,還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圖瓦地區居民的存款激增了151%,建筑業和餐飲業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新的多層住宅小區和火爆的餐飲市場迅速崛起。
通過“戰爭經濟”的推動,俄羅斯成功在短期內刺激了消費,并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經濟復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經濟增長模式。
然而,俄羅斯這種“戰時經濟”,也有致命的硬傷。
首先是俄羅斯嚴重的貨幣貶值與金融體系紊亂的問題。
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經濟面臨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財政赤字和貨幣貶值問題加速惡化。
2021年,俄羅斯聯邦預算還有5240億盧布的盈余,但到了2022年和2023年,由于俄烏沖突前線吃緊,預算赤字分別暴增至3.3萬億和3.24萬億盧布。
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為了彌補財政缺口,俄羅斯只能通過“印鈔”來應急,這一做法迅速導致了貨幣供應量激增,加劇了盧布的貶值。
盧布從開戰前的1美元兌75盧布,到開戰后的1美元兌158盧布,盧布的貶值速度令人震驚。在黑市上,盧布兌美元的匯率一度甚至達到了1:250的驚人水平。
這場通貨膨脹的“危機”,不僅讓俄羅斯民眾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還讓企業和消費者的購買力大打折扣,成為經濟復蘇過程中最難以克服的隱憂。
其次是事關民生的通脹問題。
隨著通貨膨脹加劇,日常消費品價格暴漲,已經讓普通民眾承受了沉重的生活壓力。
根據俄羅斯央行的最新數據,2024年俄羅斯的整體通脹率已飆升至9.7%。而最嚴重的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通脹,達到了13.7%。
為了應對這一經濟危機,俄羅斯央行已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200個基點,升至23%,試圖通過利率水平來遏制物價上漲。
而通脹帶來的最大痛苦,便是民眾生活成本的急劇攀升。過去一年,俄羅斯的土豆價格暴漲了78%,卷心菜上漲31%,雞蛋價格飆升近60%。面包和橘子等基本食品的價格也分別上漲了20%和50%以上。這些漲價讓許多家庭的日常開支變得捉襟見肘。
然而,通貨膨脹問題并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能夠解決。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即便俄烏沖突停戰,俄羅斯的通脹壓力也可能進一步加劇。
最后是俄羅斯供應鏈的自主性問題。
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在與中國的深度合作下,俄羅斯的產業鏈已經高度依賴中國,這讓俄羅斯在供應鏈的自主性方面面臨不小的挑戰。
具體來說,俄羅斯的汽車產業、電子消費品以及工業設備等,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零部件和成品。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及配件總額占其進口總額的80%。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大量依賴中國的農業機械、家電以及輕工業品等產品。
一旦中俄之間的貿易遭遇任何波動或外部制裁,俄羅斯的供應鏈將可能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影響其經濟穩定性。
因此,俄羅斯的產業自主性面臨著不小的隱患,如何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可能是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于我們而言,我此前在私密圈子里詳細分析過,俄烏沖突從地緣和經濟兩個維度,對中國的深層次影響。
二、俄烏戰爭得與失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近三年,成為二戰以來歐洲大陸最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對于俄羅斯而言,這場戰爭不僅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更面臨了來自全球的制裁,特別是在能源、金融等多個領域遭遇封鎖。
更為嚴重的是,戰爭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的國際形象,尤其是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眼中,俄羅斯被視為侵略者,這導致了俄羅斯在未來國際事務中更為孤立的局面。
然而,這場戰爭也為俄羅斯帶來了3個戰略機遇。
首先,俄羅斯通過堅定的戰時態度強化了政權穩定,尤其是在與西方、美國的對抗中,逐步提升了自己在國際博弈中的地位。
隨著西方制裁的加劇,俄羅斯減少了對西方的依賴,轉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加深經濟合作。中俄能源合作的拓展,特別是在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領域的合作,顯著提升了俄羅斯的能源輸出能力。
此外,俄羅斯積極推動金融脫鉤,推出了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統,增強了經濟獨立性,這為未來俄羅斯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第二,戰爭推動了俄羅斯軍事技術的迭代和快速進步。
通過實戰,俄羅斯的軍隊已經在戰斗中提升了戰術能力,并實現了裝備的大規模更新換代。例如,俄羅斯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在導彈技術和軍事硬件方面進行了大量迭代,這也加速了俄羅斯軍工產業的崛起。
隨著軍隊人員的不斷增多,軍事技術的迭代,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在高科技武器和無人系統的運用上,這將為俄羅斯應對未來的戰略沖突打下基礎。
第三,西方的經濟制裁雖然讓俄羅斯面臨金融脫鉤的風險,但也為其提供了重新構建經濟體系的機會。
為了應對西方制裁帶來的挑戰,俄羅斯目前正在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方向,推動產品供銷多元化和進口替代戰略等舉措的實施。
俄羅斯政府一方面逐漸轉向自主研發和創新,加大了對國內產業的支持,尤其是在農業、能源、軍事工業等領域。另一方面也加強了與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合作,推動經濟“東向轉型”。
三、總結
俄烏沖突爆發3年后的今天,俄羅斯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通過靈活調整戰略,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的壓力,讓歐洲局勢日益動蕩。而隨著俄羅斯新經貿合作的拓展,俄羅斯在全球舞臺上的回旋余地反而越來越大。
俄羅斯“越打越富”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其俄羅斯在這場持久戰中的戰略調整和經貿體系重構。在這場重構之中,中俄之間的戰略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外貿和金融體系的重構,為我們國家在未來,帶來更多的戰略機遇。
最后,柏年為大家整理了一份最近比較火的高盛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最新看法,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私信柏年領取。
后續,更多關于俄烏局勢的最新走向,以及這背后對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的機遇與影響,我也會第一時間在私密粉絲圈子分享,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感興趣的請加:tides2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