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的大火,各行各業紛紛跟進,各級公共管理部門也“不敢落后”。一時之間,全國不少政務系統、國有企事業單位紛紛宣布本地化部署DeepSeek,掀起了一股熱潮。
從某地的“AI公務員”上崗,到多地政務外網宣布部署上線DeepSeek大模型,再到一些地方將其部署到12345熱線平臺,各地政府似乎都急于在這場人工智能的競賽中搶占先機。然而,在這看似一片繁榮的景象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應用現狀來看,DeepSeek在政務領域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潛力。在諸如公文寫作、數據報表制作、12345熱線工單派發、政策解讀以及決策支撐等場景中,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但熱潮背后,為了AI而AI的現象已有苗頭,帶來不小的隱憂。
首先是需求與成本的不匹配。部分公共部門僅僅將DeepSeek用于公文寫作等簡單場景,卻要花費高達數百萬的本地化部署成本,其中包括硬件投入、運維費用以及電力消耗等。如此“大材小用”,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實在讓人質疑其必要性。
其次,技術適配與人才短缺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中西部地區本身信息化基礎薄弱,缺乏本地知識庫和專業人才,難以構建起支撐大模型運行的數據治理體系。而且,進行數據訓練與維護所需要的高端技術人才,市場薪資中位數已達50萬元/年,這對于許多地方政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沒有相關人才進行管理維護,不排除本地化大模型也成為“建好就沒人管”的信息化“爛尾工程”。
再者,數據安全與結果準確性的風險不小。政務系統涉及大量敏感數據,即便采用本地化部署保證數據“不出域”,但只要輸出結果,必然帶來數據泄露和算法偏見等風險。同時,大模型的“幻覺”至今仍然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很容易生成“看上去很真實”的虛假內容,可能對政務決策甚至行政執法產生誤導,帶來嚴重后果。
在這場DeepSeek熱潮,部分地區、部分部門明顯存在“趕時髦”“一哄而上”的現象。一些地方在未充分評估自身需求和資源的情況下,盲目跟風上馬,這似乎與前幾年各地紛紛開設政務網站、公眾號、媒體號,最終留下一堆“僵尸號”的情況如出一轍。種種盲目跟風的行為,極有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系統的閑置。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人工智能“偽需求”的陷阱呢?
首先,要對DeepSeek的應用領域有清醒的認識。DeepSeek無疑是當前全球最具性價比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但是當前的大模型智能水平,與真正的人工智能還存在較大差距,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局限性。例如ChatGPT雖然已經誕生兩年多,但是即便在美國,也還沒有因此出現“殺手級”的實際應用。因此,DeepSeek的作用不宜被過度“神化”,仍然需要更多專業化的應用落地
其次,政務部門在本地化部署DeepSeek前,應當精準評估自身需求,避免將大模型大材小用。只有在真正復雜決策支持、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才有本地化部署大模型的必要性。諸如公文寫作、表格制作、PPT制作、工單派發等一般性的工作,完全可以借助公共端的大模型完成,而根本不需要本地化部署。
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扎口管理”。各地均已成立信息數據管理部門,確有需要本地化部署大模型的,應當以地區為單位進行部署,避免各個部門、各個條線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此外,還應當不斷完善本地知識庫,加大對政務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以確保大模型能夠得真正得到有效應用。在數據安全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明確問責機制,保證AI決策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務領域雖然潛力巨大,但在當前的熱潮中,“偽需求”的風險確實存在。公共部門應保持理性,冷靜看待技術革新,避免盲目跟風。只有讓技術與實際需求相適配,才能真正發揮DeepSeek的價值,推動公共服務的智能化升級,使其成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強大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