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心理第3383天 】
我曾有一位朋友,平日里總是一副開朗樂觀的樣子。
不管走到哪里,和誰在一起,都是歡聲笑語不斷,是眾人眼中公認的開心果。
但一次聊天的時候,她告訴我,自己并沒有表面上那么開心。
尤其是晚上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經常性地情緒低落,有時候還莫名地想哭,感覺自己“難過地像條狗”。
其實,像她這樣外在與內在反差很大的情況在生活并不少見。
很多人,只是看起來快樂,但內心并不開心。
心理學上給這種特征起了一個名字:
外向孤獨癥。
所謂外向孤獨癥,主要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際、擁有很好的人緣,看起來很外向,很開朗和豁達,沒有什么憂愁,但其實內心很孤獨,經常會感到不安、失落,甚至是抑郁。
這種情況就提醒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外在的表現。
不要以為外向的人就一定快樂,也不要以為內向的人就一定不快樂。
內外向和快樂與否并沒有絕對的關系,只不過外向的人更容易展現出自己快樂的一面罷了。
換句話說,展現快樂,是性格外向人與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是他們的一種人格面具。
這個面具就像馬戲團里的小丑扮相一樣,不管你內心真實的感受是怎樣的,你展現出來的就只能是一樣:
保持微笑。
在關系中,微笑是一種溫暖人心的能量,是很多人都渴望的。
但如果它走向極端,你面對別人只能微笑的時候,那種感受就很不一樣了。
一位朋友曾說過這樣的話:
“和朋友相處時,我總是積極樂觀的樣子,渾身散發著正能量。當有人心情不好時,我會鼓勵人家,你努力就可以呀, 加油呀, 沒問題的;但轉過身去,我知道自己的內心深處卻藏著一個負能量的自己:敏感、恐慌、狂躁、玻璃心。難受的時候我也經常想,為什么沒人懂我?其實自己也明白,只是我不敢向別人展現那個真實的自己罷了。”
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外向孤獨的人在內心深處有一個信念:
我相信別人是值得愛的,但我不相信我值得別人愛。
也就是說,他們會傾向于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閃光的一面,因而愿意與人親近,愿意把自己的光和熱播撒到別人身上。
但他們卻看不到自己好的,優秀的一面。
換句話說,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外向孤獨癥的內心當中,總是回蕩著這樣一種聲音:
“一旦別人看見我真實的一面,就不會再喜歡我了。”
所以,他們只能微笑,表現出開朗樂觀,總是活力滿滿的樣子。
這樣,所謂的快樂就成為了一堵墻,它既阻礙了別人了解更真實的你,也阻礙你活出更真實的自己。
人一旦長期與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脫離,就會變得疲憊,甚至空心化。
結果就是,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莫名地難過。
這個所謂的莫名,其實就是過去被忽略,被壓抑的負面感受在不經意間涌出來的結果。
其實,一個人不是完美了才值得被喜歡,被愛。
相對于完美,大家更喜歡的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
真實比完美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那些敢于展現自己缺點的人,很多時候不但不會給別人過多的壓力,還反而會讓人感覺更輕松一些。
完美的人讓別人覺得你很棒,但我們之間不是一路人;而真實的人讓別人覺得你雖然有一些小毛病,但我們是自己人。
所以電影《心靈捕手》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小瑕疵是一個好東西,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如果你不想做一個孤獨的外向人,或許可以記住這樣一句話:
你要允許自己快樂,但是也要允許自己不快樂。不管是快樂的自己,還是不快樂的自己,都是你自己,不要撕裂他們,享受他們。
當有一天,你敢于展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并且發現有那么多人能夠接納你時,你就可以從外向但孤獨的漩渦中走出來,并更多地體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文 | 實用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