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人的天性之一,它驅使人們探尋未知事物,從中獲取知識;
然而,它也有另一面使人忍不住窺探他人隱私,如若旁人不愿多說,還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后者無疑最讓人反感,其中,人們最不愿被問的問題之一,那或許就是工資多少;
畢竟說少了會被瞧不起,說多了,也會被人誤認為炫耀,什么都不說,又說你特立獨行,并且,不管你怎么說,最終都會被人宣揚出去。
那么,當別人問你工資多少,究竟要怎么回答?看看高情商回答方式,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尷尬!
把問題拋回去
現在很多人都太“懂事”,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導致養成了服從型人格;
面對別人問工資,下意識就考慮如何回答,這就很容易陷入問題陷阱,結果自己就會吃虧。
而高情商的人,他會先思考后回答,對于讓自己不適的問題,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將問題拋回去,反問對方的工資多少,然后,再問與之相關的問題,主動權就回到自己手里,你就不會吃虧。
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鏡中我”理論中,指出個體的自我認知是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形成的;
就像照鏡子一樣,他人評價是構建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
所以,將問題拋回去,提問者被迫審視自己行為是否合理,然后,他們會意識到工資問題涉及隱私;
這種“自我觀照”的過程,使其意識到自己的提問可能給他人帶來不適,從而產生調整社交策略的動機。
此外,這種互動模式還暗含社會交換理論的智慧,通過反問將“單向索取信息”轉化為“雙向信息交換”;
若對方拒絕回答,便失去了繼續追問的道德立場,若對方回答,則主動權自然轉移;
對方會因體驗到隱私被窺探的不適感,這樣在日后的社交中更注重換位思考。
當然,生活中難免遇到沒有邊界感的人,看不出別人的情緒,追著你不停的問,這種方式就不見效了,那你不妨試試“模糊回答”的方式。
模糊回答
這個問題如此難回答,主要原因是說多、說少都不合適,加上人心難測,有人抱著其他目的打探你的工資;
比如,你說了自己月薪5000,對方轉身告訴別人;別人比你掙的少,心生嫉妒,可能背后使壞;比你掙得多,便會看不起你。
不過,看似不好回答,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隨便說個數字,或者大概范圍就行;
你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說,“月薪10萬以內,哈哈哈”,對方并不會相信,如果繼續追問,大可不必理會,對方自討沒趣就算了。
你也可以轉移話題,說一說最近發生的趣事,或者與對方有關的話題;
像“你今天妝化的真好”,“最近你表現真不錯啊,領導沒少夸你吧”,絕大多數人注意力都會被轉移,換成他們考慮如何回答你。
上述兩種情況,算是比較好處理的,要說最難處理的,或許就是父母、至親問起工資;
反懟不禮貌,模糊回答太敷衍,對于這種情況,那就用到下面的方式。
說低不說高
情商相對較高的人,也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父母、至親,對于這種不說不行的情況,情商最高的人告訴你“說低不說高”。
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當個體面對與自我認知或社會期待沖突的信息時,會產生心理不適,進而通過調整行為或認知來緩解矛盾。
如果說的工資,超出父母、至親的期待,他們會過度關切,個別親戚還會四處炫耀,容易引起別人的攀比、嫉妒;
應了那句“窮在市井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讓人煩不勝煩,尤其是公職人員,最忌諱親戚攀附。
反之,父母、至親就會很失望,明里暗里抱怨,無形中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導致關系緊張,甚至崩裂。
但對比之下,說低比說高要更好,這樣能夠減少攀比帶來的困擾;
父母、至親雖然嘴上嘮叨,大部分人卻會想方設法提供支持或鼓勵,若關系真的破裂了,反倒說明對方并不是真的關心你、愛你,包括父母。
因此,當你被人問工資,不管對方是誰,能不說就不說;不得不說的時候,那就說低不說高,將自己的姿態放低;
主動向其示弱,對方就會忽視自己,從而不會產生嫉妒心理,也就不會為你的社交埋下隱患,同時避免他人占自己的便宜。
這三種回答方式都是高情商的體現,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