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們在周末奔波于編程班、奧數班和英語集訓營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在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的一席話,或許會讓這些教育焦慮瞬間失去支點——在人工智能重構世界的今天,我們可能正在用一張舊地圖為孩子指引新大陸的方向。
朱松純表示,“傳統培訓班教孩子背代碼、練奧數,可能在AI時代變成無用功。家長讓孩子學編程、刷題,本質是培養‘執行指令’的能力。但大模型處理指令的效率是人類百萬倍。”
人不應該在機器擅長的領域展開競爭。
他舉了個例子:傳統教育中,孩子花三年學會的代碼技能,可能被AI工具十分鐘就替代了。更嚴峻的是,國內60款備案大模型已覆蓋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僅上海一地就征集了200多個AI應用場景。
朱松純指出,當AI能完成標準化任務,人類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轉向機器無法復制的領域——創造性思維、復雜問題拆解、跨領域協作。
企業的用人策略印證了這一趨勢。大會提供的上千個崗位中,“大模型安全工程師”“多模態算法設計師”等職位要求不再局限于代碼能力,而是強調“系統性思維”和“場景化創新”。
有招聘負責人透露:“我們給應屆生開出百萬年薪,不是因為他會調參,而是他能用AI思維重構業務流程。”
情勢的巨大轉變開始倒逼教育體系改革,焦慮的家長開始重新審視教育投資。一位10歲孩子的母親坦言:“去年給孩子報了Python班,現在發現AI自己就能寫代碼。”
這種困惑背后,是技術變革與教育滯后的矛盾。
當前教育最危險的誤區——我們把孩子訓練成"更好的計算機",卻忘了培養"不可替代的人"。當AI的算力指數級增長,人類真正的競爭優勢恰恰在于機器難以企及的創造力、價值判斷和跨領域思維。
電科技認為,AI引發的教育革命正在重構“能力坐標系”。當技術工具承擔80%的標準化工作,人類教育的重心必須從“傳授知識”轉向“激發元能力”,要求人才具備雙核驅動能力——既理解技術邊界,又能用跨界思維解決真實問題,唯有打破學科圍墻、構建產研融合的實踐平臺,才能培養出駕馭AI而非被其替代的新一代人才。
未來的教育競技場上,決勝關鍵不再是記住了多少公式代碼,而是能否在人與機器的共生中找到獨特的價值坐標。當AI接管了知識搬運的工作,人類教育終于有機會回歸本質:培養會思考、能創造、有溫度的生命個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