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人與戲,是燈火搖曳中的傳承。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皮影戲的知曉度和傳承度,聊城大學計算機學院“泉潤光影”實踐隊于1月17日至1月18日前往濟南向群皮影社開展“‘影’繪風華,‘戲’韻新花”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將現代游戲中的畫面和故事架構與古老的濟南皮影戲相結合,共同推動濟南皮影戲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發展。
圖為皮影社現場。張永凡供圖
圖為皮影社現場。張永凡供圖
走進皮影,巧手塑影
團隊成員們走進向群皮影社,在皮影社負責人的詳細講解下,他們對皮影的材質、制作過程有了初步了解。濟南皮影戲于2011年被評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曲藝風格,又不失包袱笑料,每一件皮影都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湛技藝,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令大家由衷折服于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專業匠人的悉心指導下,一場指尖上的非遺之旅就此開啟。團隊成員們從畫稿到過稿,由推皮鐫刻到敷彩,細心鉆研、克服困難,在手工桌上臨摹、鐫刻,切身感受到了皮影制作的樂趣,親手制作了各具特色的皮影。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皮影。張永凡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皮影。張永凡供圖
創新傳承,影繪新生
團隊成員們前往濟南皮影青年之家,了解濟南皮影戲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等相關知識,觀看《武松打虎》《孫悟空大戰蝎子精》等經典劇目表演。在觀影過程中,團隊成員們明顯感受到濟南皮影戲的獨特之處。與傳統印象中的皮影戲不同,它巧妙融入了現代化元素,在唱腔中加入現代音樂的韻律,將經典故事結合當下熱點,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讓人忍俊不禁。這種現代化的創新讓古老的皮影戲帶來別樣的觀賞體驗,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各年齡段觀眾的喜好。在皮影傳承人講解期間,團隊成員們引用游戲《黑神話︰悟空》,提出應如何看待科技帶領非遺傳承的問題。傳承人表示,在當今科技創新的時代浪潮下,皮影戲藝術確實需要與時俱進,但前提是牢牢堅守其文化根本,只有在穩固根基的基礎上合理創新,才能既讓皮影戲貼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不失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在活動結束后,傳承人現場傳授皮影操縱技巧。團隊成員們認真聆聽、仔細觀察,紛紛親自上臺嘗試,演繹一段段精彩小故事。在實踐過程中,大家切實感受到濟南皮影操縱的樂趣與挑戰,也對濟南皮影戲這一古老非遺藝術有了更為深刻地感悟與認知。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參觀。張永凡供圖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參觀。張永凡供圖
執燈尋影,不負傳承
為深入探尋濟南皮影文化的根源,團隊成員們奔赴山東省文化館。館內豐富翔實的史料與展品,系統闡述了濟南皮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通過對山東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從宏觀文化視角切入,團隊成員們對濟南皮影文化的獨特性與傳承背景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在館內,大量精美絕倫的皮影珍品以及與皮影相關的文化物件琳瑯滿目,這些展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穿梭其間,團隊成員們沉浸式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真切體會到非遺文化在歲月長河中沉淀下來的非凡價值。
圖為皮影社作品。張永凡供圖
圖為皮影社作品。張永凡供圖
圖為皮影社作品。張永凡供圖
千年光影,一紙傳承。通過深入洞悉濟南皮影戲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起源、發展歷程、制作工藝及表演形式,團隊成員們不僅了解到濟南皮影戲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意識到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當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皮影戲的跨越式發展,使之在新時代語境下承載更豐富的價值內涵,于時代浪潮中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增光添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