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與王應睞名列“成果”之外的故事 (隨筆)
作者:流沙江河
中央電視臺中文頻道有一檔叫“國家記憶”的節目,在介紹當年江蘇“南京長江大橋建設新技術”這項科技成果時說:獲得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是一個七人的團隊。不為人知的是,最初填報成果申報人時是八人,這七人之外的一人,為時任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的局長彭敏。毫無疑問,作為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組織者領導者指揮者,彭敏為這項工程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名列“成果”之中沒什么不妥。不過當這項申報成果報呈彭敏審核時,他拿起筆將排在最前面的自己的名字給劃掉了。時過境遷,我們無法猜測彭敏舉筆劃掉自己名字時的心路歷程,但這一劃無疑是劃出了境界的。
其實,有如此境界,甘愿名列“成果”之外的人,在我國科技界大有人在,王應睞就是其中之一。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我國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上世紀1960年代和1980年代,他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在揭示生命奧秘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然而在將成果報獎時,王應睞卻親筆劃去了自己的名字。有評價說,沒有王應睞就沒有牛胰島素,是他帶領中國科學家完成了這項前無古人的工作。但他卻說,“我就是組織者,我不是研究者?!?/p>
但是,人們是不會忘記甘愿名列“成果”之外的人的。我國紫金山天文臺曾發現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王應睞星”。王應睞的名字雖因他的謙虛淡泊而列“成果”之外,卻永遠閃爍在璀璨的星空之中。真正的人才是質樸而又博雅的人。他們是持正守中的思想者,又是引領風尚的先鋒,獨立而不偏執,沉郁又有膽識,并且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ぁぁぁぁぁぁぁぁ?/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