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收藏傳世清宮舊藏「故字號」汝窯瓷器十五件(另有兩件為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獻。尚有一件原清宮舊藏借撥給了國家博物館,實際流傳有序的汝窯瓷器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十七件),另外屬資料性質的汝窯瓷器一件(孫瀛洲先生捐獻,底刻「丙」字)。
本期介紹的十七件傳世故字號汝窯瓷器分別舊藏于如下地點:
「芥字號」
造辦處、重華宮廚房存放兩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宮內廷養心殿置造辦處。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內外,其余遷至慈寧宮茶飯房??滴跞觊_始設立作坊。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全部遷出養心殿,后又將部分作坊設在慈寧宮南、白虎殿(已廢)北的青瓦建筑里,負責制造各種物品。
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統稱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三進院,原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并建戲臺,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底刻“丙”字,銘乾隆御制詩文。詩文如下:“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材嘆亦或如斯?!鼻〖孜绱河}。由此看來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寫要早于乾隆御題詩的刻寫時間。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2.8厘米 底徑9厘米 高3.2厘米
底刻“丙”字
芥三七七 舊藏收貯地:造辦處、重華宮廚房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2.8厘米 底徑8.9厘米 高3.2厘米
底刻“丙”
字
芥三七七 舊藏收貯地:造辦處、重華宮廚房
「籠字號」與「劍字號」
「籠字號」南庫四件與「劍字號」樂壽堂、遂初堂一件
樂壽堂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養性殿,其北有頤和軒。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后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
遂初堂位于寧壽宮花園中軸線上,古華軒后,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嘉慶、光緒年間重修。乾隆御筆匾額,典出晉孫綽之《遂初賦》。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臨御六十一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踐阼之初,蒼天默祝,至六十年即擬歸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踐阼之初所盟宿忱?!构拭麨椤杆斐跆谩?。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3.6厘米 底徑9.2厘米 高3.2厘米
底刻“乙”字
籠一五八 舊藏收貯地:南庫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3.4厘米 底徑9.2厘米 高3.4厘米
底刻“乙”字
籠一五八 舊藏收貯地:南庫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3.5厘米 底徑9.1厘米 高3.5厘米
底刻“乙”字
籠一五八 舊藏收貯地:南庫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3.9厘米 底徑9.1厘米 高3.8厘米
底刻“乙”字
籠一五八 舊藏收貯地:南庫
宋 汝窯天青釉盤
口徑19.3厘米 底徑12.6厘米 高3.5厘米
底刻“壽成殿皇后閣”銘
劍一一三 舊藏收貯地:樂壽堂、遂初堂
「成字號」
齋宮、誠肅殿一件
齋宮在紫禁城內廷乾清宮的東面,西六宮區的南面,與乾清宮西面的養心殿區域兩相對應。此區域院落為清雍正朝修建,為皇帝大祀典禮之前在宮內齋居的處所。
齋宮區院落前為齋宮門外院落,齋宮門內為齋宮與其后殿誠肅殿,前后二殿以東西游廊連接。
皇帝宿于齋宮舉行齋戒期間,齋宮丹陛前會設立齋戒牌和銅人,皇帝與陪祀大臣都佩戴齋戒牌,各殿宇門前也懸齋戒木牌與簾額。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8.5厘米 底徑12.5厘米 高3.9厘米
成三三五 舊藏收貯地:齋宮、誠肅殿
「夜字號」
頤和軒、重華宮廚房一件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筑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
頤和軒面闊七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頤和軒前月臺左側設有日晷,月臺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游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宋 汝窯天青釉洗
口徑12.9厘米 底徑8.9厘米 高3厘米
底刻“乙”字
夜二二 舊藏收貯地:頤和軒、重華宮廚房
「鱗字號」
慈寧宮東跨院、古物館庫房一件
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口徑13厘米 底徑89厘米 高33厘米
底刻“乙”字
鱗四 舊藏收貯地:慈寧宮東跨院、古物館庫房
「號字號」
寧壽宮、體和殿、蹈和門內西北屋一件
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初為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至四十一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
體和殿位于西六宮的翊坤宮之后,原為翊坤宮的后殿,清光緒年間將此殿改為前后開門的穿堂殿,名曰「體和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五間,前后開門。東兩間相連,慈禧太后居住儲秀宮時曾在此進膳。
乾隆御制詩文:“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谧灾幸幏峭羺Q,足猶釘底異匏樽。盂圓切已廑(《御制詩文集》中寫作“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鼻《∮现俅河}。
宋 汝窯天青釉刻御題詩文碗
口徑17.1厘米 底徑7.7厘米 高6.7厘米
瓷一二二〇四號四 舊藏收貯地:寧壽宮、體和殿、蹈和門內西北屋
「總字號」
外廷洪憲館兩件
一九一一年清遜帝溥儀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內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一九一四年二月四日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所址設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當時的內務部與遜清皇室將盛京(沈陽)故宮、熱河(承德)離宮兩處所藏寶器二十余萬件運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決。時內務部與外交部協商批準從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撥出二十余萬元建文物庫房,其基址選定在原咸安宮基礎上。
當年六月開工,歷時一年,于一九一五年六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這是中國近代建成的第一座專門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庫房。庫房為兩層樓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歷代古物之萃,青銅、書畫、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寶蘊樓」。一九四七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寶蘊樓所藏文物遂逐步移除。
宋 汝窯天青釉盤及局部
口徑19.6厘米 底徑13厘米 高3.4厘米
底刻“蔡”字
總五四二 舊藏收貯地:外廷洪憲館
宋代能夠收藏汝窯瓷器的蔡氏可能只有兩人,一人為徽宗時宰相蔡京,他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獲得皇帝賞賜的機會大大多于常人,從而得到汝窯瓷器的機會也會很多;另—人為蔡京的兒子蔡絛,他是宋徽宗的駙馬,宋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賜予無數珍寶,其中很可能就有珍貴的汝窯器。
乾隆御制詩文“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鼻∥煨缦挠}館。
宋 汝窯天青釉刻御題詩文三足洗
口徑18.5厘米 底徑16.9×17.1厘米 高4厘米
總五三八 舊藏收貯地:外廷洪憲
其他
留字號、外借、捐獻
另有留字號(未參加南遷文物)一件,原藏古物陳列所。外借國家博物館一件,舊藏地點不詳。郭世五(郭葆昌)捐獻兩件。
宋 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
口徑18厘米 底徑17.8厘米 高12.9厘米
留字號(未參加南遷文物)
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口徑13.7厘米 底徑9.3厘米 高3.7厘米
撥借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
宋 汝窯天青釉盤
口徑16.9厘米 足徑9厘米 高3.1厘米
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獻
宋 汝窯天青釉盤
口徑17.1厘米 足徑9.1厘米 高3厘米
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獻
通過對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十七件汝窯器物分析、排比,以及對其傳承過程的追考,結合當時清代乾隆皇帝對這些汝窯器物的褒獎和贊譽,可以明確得知,當時部分收藏到皇宮中的宋汝窯瓷器來源于進貢或是呈獻。
清代對宋汝窯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對某些歷史文獻的解釋,以及對汝窯瓷器的欣賞。這是一種歷史的局限性,通過這次解讀可還原當時人對汝窯的認知,也是對現代人通過科學手段對汝窯調查、發掘、整理的肯定—正是諸多現代陶瓷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們能夠看到如今汝窯的歷史全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