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肅南段,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吸引了眾人的目光:9只豺組成的豺群在裸巖與雪坡間穿梭游走。
豺群那赤褐色的皮毛,在雪光的映照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它們豎立的三角耳敏銳地捕捉著周圍的每一絲動靜;蓬松的尾羽隨著矯健的步伐輕輕擺動,每一步都踏出屬于它們的獨特韻律,勾勒出充滿野性與力量的輪廓。
眾所周知,豺天生喜愛群居,一個典型的豺群通常由5至12只個體組成,偶爾,幾個豺群還會強強聯合,組成規模超過30只的大族群,那場面氣勢非凡,令人驚嘆。
01
似狼似狗,但多了幾分狡黠
初見豺,你或許會覺得它們的外形與狼、狗有幾分相似,但只要稍加留意,便能發現其中的差別。
相較于狼和狗,豺的體型稍顯嬌小,吻部短而窄,恰似狐貍那精巧的嘴巴。正是這獨特的嘴型,讓豺的面容多了幾分狡黠,三分狐相,七分野性。
豺的體長一般在85至130厘米之間,尾巴長度則維持在45至50厘米,體重在15至25千克之間,整體看上去比人類馴養的犬類更為小巧玲瓏。
它們的頭部寬闊,額頭扁平且低矮,吻部短小精悍,耳朵呈近似半圓形,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機警。
豺的尾巴粗壯有力,上面覆蓋著蓬松而下垂的毛發,顏色多為棕黑色,尾端或黑或棕,更添幾分神秘。
它們的體毛濃密而略顯粗糙,毛色會隨著季節的更迭和產地的不同而變化。通常,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呈現出深沉的棕褐色,而腹部及四肢內側則是淡白、黃色或淺棕色,深淺交織,宛如大自然精心繪制的杰作。
02
常以野豬為食,是野豬的“天敵”
在往昔歲月里,豺的數量眾多,群體規模也十分龐大。每個豺群都有一位“領袖”——由最為強壯、經驗最為豐富的豺王統領,它在群體中的地位至高無上,一聲令下,群豺響應。
在茂密的森林中,野豬是眾多大型食肉動物的主要獵物,豺也不例外。
實際上,在豺的飲食結構中,野豬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一旦發現野豬的蹤跡,豺群在豺王的帶領下,瞬間化身為敏捷的獵手。
它們行動敏捷,善于追逐跳躍,以圍殲戰術對野豬展開攻擊。豺群從四面八方迅速包圍野豬,不斷地追逐、撕咬,逐漸拖垮野豬的體力。
野豬在包圍圈中左沖右突,卻始終無法突破豺群的封鎖。最終,由豺王找準時機,對野豬實施致命鎖喉。
03
連老虎都忌憚三分
在犬科家族中,豺的名氣或許不如狼那般響亮,但論兇殘程度,豺卻遠超狼。
這一點,在它們的進食方式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旦捕獲獵物,豺群成員便會一擁而上,瘋狂撕咬、哄搶,場面血腥而殘忍。
一頭野豬,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被它們大卸八塊,迅速成為腹中之物。
在印度,甚至有傳聞稱它們能夠與兇猛的孟加拉虎一較高下。
豺群憑借著群居的優勢,面對老虎時毫無懼色,不斷地發起攻擊。
它們圍繞著老虎,靈活地穿梭、撕咬,消耗老虎的體力。直至老虎精疲力竭,最終被豺群活活咬死。
這等勇猛無畏的戰斗精神,即便是百獸之王,也不得不忌憚三分。
04
豺的數量急劇銳減
曾經,豺在我國的分布范圍極為廣泛。它們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既能忍受嚴寒,也能抵御酷暑。除了一些極端環境地區,幾乎各類地形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然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豺的數量急劇銳減,它們在森林中的消失速度僅次于虎豹。
80至90年代,是豺種群迅速消亡的黑暗時期。
此后,在漫長的歲月里,森林中幾乎難覓豺的蹤跡,它們仿佛從人們的視野中徹底消失了。
轉機出現在2013年。在四川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的一處山間獸徑上,相機鏡頭終于捕捉到了豺的身影。
此后,我國各地陸續拍攝到豺的畫面,這些神秘的掠食者正逐漸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