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聲名在外的天才少年,16歲出版歷史著作,18歲又出新書,歷史學界贊譽他是“史學奇才”,頂級教授為他的新書作序。而他,竟然在距離高考還有百天之余的時候,縱身一躍,結束了年僅18歲的生命。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做出這樣極端的選擇?
書香中的童年
少年名叫林嘉文,1998年生于陜西西安。林嘉文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家里擺放著很多書籍,家里談論的話題也多是書籍。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林嘉文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閱讀,而在浩瀚的書海之中,他發現自己最鐘愛的是歷史類的書籍。
林嘉文先通過閱讀大量的通俗文學來打基礎,他學習的速度很快,小學高年級時這些通俗書籍已經滿足不了他了,便開始閱讀嚴謹的學術著作。
同齡人還在閱讀那些簡單直白的網絡小說的時候,他卻捧著《史記》《左傳》等枯燥乏味的“大部頭”看得津津有味。
到了初中,普通孩子對未來還是稀里糊涂的狀態時,林嘉文已經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
林家的環境也比較寬松,父母見孩子格外喜歡研究歷史,并沒有批評他說這樣會偏科之類的,而是大力支持他的興趣,還為他買來各種歷史類書籍。
林嘉文讀書的學校也非常開明,包容他的學術興趣。而林嘉文從來沒有因為太過喜歡研究歷史,而耽誤其他學科的學習,各科成績都很均衡。
即使出版書籍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他也保持著一顆平常心,還說:“不論參加什么活動,我看的都淡,因為做學問不能急功近利,要潛下心來。”
林嘉文本身的性格也不是人們刻板印象里那種沉默寡言、不屑于交談的天才,他個性活潑,陽光而健談。
16歲那年,林嘉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洋洋灑灑寫了30萬字。兩年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書,這本書被學術界一致認為有一定的學術水準。
著名歷史學家李裕民教授稱贊道:“林嘉文同學是我見過的解放以后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也是解放以后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并鼓勵他再接再厲,能夠在日后的學術道理中取得更大成就。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2016年2月23日那天夜晚,距離第二本書的出版僅過去三個月,林嘉文會從自己房間的窗口跳了下去。
那天晚上,林嘉文吃完晚飯,對父母說了一聲后就像往常一樣回房間學習。因為距離高考只剩一百天了,父母很注意不去打擾兒子學習,所以誰都沒進過他的房間。
快到零點的時候,林嘉文的母親聽到外面傳來“咚”的一聲巨響,她心里突然升起一種不祥的預感,急忙推開兒子的門,可房間里哪還有兒子的身影。
當父母趕到樓下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兒子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跪在兒子跟前哭得撕心裂肺,可林嘉文卻無法再睜開眼睛回應爸爸媽媽的呼喚。
成名后的壓力
事后,人們才意識到,林嘉文的自毀似乎早已有跡可循。
早在一年前,林嘉文就患上了抑郁癥,需要長期吃藥治療,他還曾抱怨過藥物的副作用,說自己每天又疼又困。
自從成名之后,經常有各種電話打來,大量的媒體找他采訪。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出版方和學校認為這是一個成名的好機會,希望林嘉文能夠配合他們多加宣傳,但是他拒絕了,并要求隱瞞年齡,不要炒作。
林嘉文曾說:“如今的社會,很多人不太歡迎別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對年少有才華的人并不看好,會理所應當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當然地料定別人會傷仲永。”
這個天資聰穎的少年早已覺察到媒體過度炒作會帶來的壓力和捧殺。但這樣一位能帶來巨大流量的傳奇少年又怎么會被輕易放過,出版第二本書以后,他還是沒能抵擋住輿論的侵襲。
媒體和大眾的過度關注,干擾了林嘉文的正常生活。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指指點點地談論他,這讓他失去了往日的平靜和自由。
林嘉文父母見兒子狀態不對,便立刻中止了他的一些公開活動,但這仍然沒有讓林嘉文從低落的情緒里走出來。
因為除了成名沉重的光環壓得他不堪忍受之外,內心深處的孤獨也在把他推向深淵。
小時候的林嘉文還挺喜歡跟同齡人交流,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他漸漸和同齡人拉開了極大的差距,在班里,他曲高和寡,沒有可以交流的對象。
對于林嘉文的同學來說,林嘉文和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不知道該跟他聊什么,也不敢輕易跟他開口。而在這樣的氛圍下,林嘉文則顯得更加孤傲和不合群。
沒人能理解他,他只能更深入地沉浸在學術的世界里。哲學家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對于林嘉文來說,對歷史的研究讓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格外深刻,而這種深刻讓他很容易感知到社會和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畢竟人類的發展只是在一遍遍重演歷史。
在遺囑中他就說過,自己“天性敏感,善于從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和別人的殊途”。
與此同時,他覺得未來對自己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很清楚自己未來能得到什么,也清楚自己永遠無法跨越的界限在哪里,這種生活讓他感到沒有意思,因為已經沒有任何挑戰了。
最終,對人生完全失去希望的林嘉文以最極端的方式告別了世界。
結語
在遺囑中,林嘉文還提到了另一位自縊身亡的青年學者江緒林,希望人們能尊重他的選擇,不要像對江緒林一樣借題發揮。
一位專家認為,林嘉文和江緒林這兩起悲劇具有共性:“他們都是善良、思想深刻的人,但陷于黑暗中無法排遣……當內心的孤獨讓他們感到生存已成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選擇自我毀滅。”
如果當初林嘉文身邊的人們能夠更關心真實的林嘉文,而不是那個背負著天才光環的林嘉文,這樣的悲劇也許會被改寫。他的案例也為社會敲響警鐘:當前青少年抑郁傾向越來越嚴重,并且趨于低齡化,人們應該多加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盡量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