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前一半時間都在醞釀,如果覺得 Boring 不妨跳過,也歡迎一起沉浸在二位優秀表演者的表演情緒里
“原來表演嘉賓也可以一句話不說,這么純粹沉浸在表演里?!”
——自詡看過很多人演唱會的我,在看到“合體”王菀之2025演唱會上和張敬軒合唱的一曲《下次愛你》后,還是忍不住發出了如此感慨。
尊重作品、尊重舞臺一定是每一個能把演唱會開到萬人以上體育館的歌手之必備技能,包括張敬軒、包括這次演唱會的主角:王菀之。
王菀之令人珍惜的音樂亮點很多,比如對自己作品的精心設計與編排,比如她自然而然溶于演唱會表演中的藝術成分,再比如掐指一算,這一連兩場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的演唱會,竟剛好在王菀之出道 20 周年這頗有紀念意義的數字上。
若沒一星半點對音樂的執著與敬畏,誰能在這 20 年的職業生涯中如此得到眾多樂迷相挺呢?
現場我看到很多樂迷和我一樣,都是從內地飛來香港專門看 Ivana,在音樂上和她一同“合體”、沉浸,可見她看似低調的音樂,其實 20 年來也蔓延到很遠的地方,打動了很多的樂迷。
2005 是個好神奇的年份,從中國香港到中國內地,都像是積攢了太多的音樂好苗子,在這一年突然就爆發了。
如果回望 2000-2003 華語樂迷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臺灣,聚焦在了周杰倫、S.H.E 這些臺灣地區的本土巨星、以及孫燕姿、林俊杰、阿杜這樣的新加坡“過江龍”身上;
那么 2005 從內地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直接劃出一個新時代,到香港的方大同、衛蘭、王菀之一個接一個出道給港樂增添了音樂新色彩,2005 年回想起來是一個足夠多姿的年代,所以看到王菀之,我總會想起那一年的精彩。
當然更資深一點的樂迷,看到“王菀之”三個字或更早于 2005 年,比如在張學友發行于 2001 年的歌《我真的受傷了》的 Credits 上,比如在她第一張專輯發行之前蔡依林《許愿池的希臘少女》也有她在詞曲作者的位置上。
一首“受傷”、一首“少女”,王菀之身上清脆的質感用這兩個詞形容很是精準,但也不夠全面。
看到她演唱會上一身黑衣演唱的第三 Part,我想她一些帶著點“邪”味的奇思怪想亦有令她的音樂形象豐厚不少。
對王菀之靈巧的初印象,和她的嗓音很匹配,也和她最初幾張專輯的封面畫作匹配。
以至于我想起這個名字,就會附帶想起暖暖的小鳥,想起她小嗓也能婉轉出溫暖包裹感的音樂創作。
王菀之人緣就好,才子吳青峰、常石磊都為她寫歌,楊千嬅、劉德華還親臨現場觀看這位“全場全唱自作曲”的才女演唱會
出道兩年后,王菀之跨足國語樂壇發行普通話專輯《Ivana 首張國語創作專輯》,吳青峰不僅傾力填寫她的歌詞,還形容“這是一把被天使吻過的嗓子”,也令王菀之的藝術形象被更多熟知。
出道的前十年,王菀之專注累計音樂作品,偶有演出影視劇集,也很快隨著角色推出《晴歌集》,Call Back 自己的音樂人身份。
后十年隨著閱歷的增加,王菀之開始漸漸多面,演唱會上她幽默的以中插 VCR 宣傳自家產的手霜、香水等周邊,港味十足的小品式出鏡,這樣絲滑又帶著浮夸意味的情境演出,一定和王菀之還涉足到電影領域有關。
我忘不了她在《飯戲攻心 (內地名:還是覺得你最好)》中有情有義的角色,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沒忘記,還給了她表演獎的提名,讓王菀之出演影視這件事不再只是玩票性質。
近十年來王菀之在喜劇電影里釋放她性格里的風趣,卻在音樂上更趨犀利。
演唱會上唱到的《該死的快樂》、《沉默的士高》還有《諸神的黃昏》我一直很喜歡,卻也難免令一部分人聽來咂舌,這讓她更像一個音樂“戰略家”,即使不沖去前線戰斗,也滿腹對于世界紛爭的辯證思索與精準表達。
所以最后當一連兩天的“合體”演唱會結束時,我是不舍的,還好問到主辦方的朋友,錯過了這次演唱會的歌迷,夏天還能在內地其他城市“補課”,有了和王菀之再度于音樂上“合體”相見的機會,喜歡沉浸式觀看演唱會的歌迷,這真的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