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重返上海!
今天上午11時05分
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了
高溫黃色預警信號
浦東、閔行、青浦和徐家匯站最高氣溫超過高溫線,其中徐家匯站最高35.4℃,歇了一周的高溫卷土重來,這也是今年的第15個高溫日。
午后隨著對流云團的發展
13時15分
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
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本市西南部、中部和東南部等地出現了陣雨或雷雨天氣,13時~16時雨量統計顯示,浦東南匯新城鎮16.5毫米為最大。
明天天氣與今天類似
多云,午后局部地區陰有短時陣雨或雷雨,西南風3~4級,相對濕度95%~40%,氣溫25~36℃,做好防暑防曬!
值得注意的是
今起上海連下10天雨
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周三
周四上海主要受副熱帶高壓邊緣影響,持續高溫天氣,降水比周初更明顯一些。
申城本周前半周主打“高溫+下開水”。預計本周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周三,可達38℃,不僅白天氣溫高,最低氣溫也不低,多在28~29℃,可謂是從早熱到晚,防暑降溫工作不可松懈。周五起受偏東氣流影響,申城多陣雨天氣,最高氣溫下降至33~34℃。
這么熱,是故意不報40℃嗎?
權威回應來了
每當遇到高溫天氣,總有公眾感覺“怎么比預報的溫度更熱”,也有網友懷疑氣象部門的高溫預報會不會“刻意壓低數值了”?話題網友懷疑氣象部門刻意不報40℃。
“氣象工作者不會有意將氣溫報高或報低,我們也會對預報員的預測進行評分,預報38℃但實際氣溫達到40℃以上,預報員是不得分的。所以作為預報員,一定會努力報得越來越準。”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說。
為何感覺比預報熱?
事實上,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筑、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全球用同樣的標準化尺度去測量氣溫,才能進行對比。
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不一樣。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里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至5℃。這也就有高溫天氣下,有人測出路面溫度高達50℃,但預報數值偏低的“溫差”了。
那為什么預報的氣溫
和大家的感覺也差不少呢?
“因為氣象的觀測環境和個人在室外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氣溫是近地層大氣環境的溫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體感溫度,其受到氣壓、風力、濕度等多重影響。”朱定真說。
比如體感溫度和大氣濕度密切相關,空氣濕度較大時人就會感到悶熱。只要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濕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個體差別也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淺、進行不同強度的活動、甚至個人心情起伏等都會影響體感溫度。
朱定真表示,未來氣象部門的預報會越來越向人們的需求傾斜,比如可能會預報體感溫度,而不再是簡單告訴大家氣溫為多少度,播報的信息中還要包含氣溫38℃和39℃有什么差異、哪些領域會受到影響等。
不久前,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就聯合發布了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氣預報不同,預警分5個等級,按照與高溫相關疾病風險分析得出。公眾可按照風險等級采取相應措施,包括保持室內涼爽、避開高溫時段外出、減少戶外活動、保證充足飲水等,更好防護高溫帶來的不利健康影響。
本文綜合自: 上海天氣發布、人民日報
微信編輯:佳思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