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藝歷史悠久,前人在長期的書寫習慣中積累豐富的書寫經驗,悟出書寫之道,精辟妙論異彩紛呈。有志學書者若為己用,則事半功倍。其間,有提倡自然書寫之論,不經預設,不加謀劃,只求運筆濡墨一切隨心所欲,方為上也。唐·孫過庭《書譜》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即為此理也。陳永軍先生浸淫書法數十年間,學而思、思而行、行而忖,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終悟書法藝術真諦即為自然書寫之妙,并以此為畢生秉承與踐行之書寫準則。
永軍先生認為,古代經典法帖即是古人將自身之學養、性情、感受、心境等綜合體驗通過自然而然地書寫進行真實反饋和表達的最終呈現結果。這種自然書寫,無設計、不做作、拒效仿、勿跟風,是筆和墨的自然結合,是藝與情的自在流露,是技與意的自如傾瀉。古人俯仰宇宙萬物之變,從石、竹、浪、雷等自然百態中找到了毛筆書寫的形象質感,因而將書法點畫構成相似之形,擬自然之各異物態,化筆墨之生動點畫,悟書法之生命意味。魏晉時期,簡約玄澹、抽象絕俗之書風精神透紙而出,超然豪邁、舒展瀟灑之人格氣象撲面而來。有人說,以二王為首的魏晉書風是秀美的、嫵媚的。永軍先生則以為,二王書風是一種和諧而從容的渾融之美,與天地相融的自然大美。僅以王右軍為例,《姨母帖》厚重樸厚,《喪亂帖》雄強悲壯,《二謝帖》古韻盎然,《得示帖》華滋豐滿,《十七帖》沉著蒼茫,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用筆更是干脆挺拔如切金削玉般鋒利。莫非是江浙人的性格特征同源,亦或是相近的審美情趣使然,永軍先生的字無媚氣,更不因求形求勢而委屈心意、束縛心靈,而是以氣行筆、以氣造勢,依心曲共鳴,隨心聲流淌,精熟空靈的筆墨縱橫下,盡顯干凈利落飄逸灑脫之風骨。不唯小字如此,先生之大字也體現出個人書寫風格、審美趨向及藝術才情的圓融統一。這正是自然書寫中舒性狀態的一種寫照:心與手、情與形相統一,自然與法度互交融,書中有我,我中有書。
近年來,陳永軍先生癡迷于魏晉書風的深度鉆研,創作出將章草同二王草書進行有機結合的作品,展示出與時代書風和而不同的書寫特點。這種對二王草書的創變,是值得當今書壇深挖的一個書寫素材和探討難題。永軍先生還對宋元代書法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探索,由魏晉之書風下探宋元代諸家,以宋元代技法豐富魏晉書法之表現力,依托宋元人對魏晉書法技術的解讀來進一步尋根溯源分析以求純粹和利落,把經典書風融合提煉出來成為書寫習慣,將法度消融在自我的書寫中,讓融合書風更具自然書寫的品質、渾趣、氣象和妙理。永軍先生的這種探索,因其獨特的學書經歷與綜合積淀,相較于當今其他研習者,具有迥然不同的方向與成效。
北宋·黃庭堅《論書》有云:“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即成,且養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楷式。”永軍先生表示,學書要法古而不泥古,古人用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即對技法細節、線條形狀、字勢姿態等方面的注重是必然的、爛熟于心的,但具體表現時的手段、手法、心意卻是偶然的、率性揮灑的。正如二王草書使轉貴在內在擺動,張旭草書絞轉貴在外在捻動,懷素草書使轉貴在折釵股筆,但具體如何得其“貴”,卻在時機、分寸、火候等處頗為講究,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永軍先生的草書從張旭絞轉、懷素圓暢、黃庭堅綿柔、王鐸跳宕中得法,強調用筆手勢與古人相合,當手勢與古人達到一致時,用筆方法、毛筆特性、筆畫形狀自然就與古人貼近吻合,這種自然即為筆法。永軍先生作品的書寫性非常強,線條簡凈明快。能做到用最簡單的方法書寫最干凈的線條,即是心靈心境心情不經意間的最自由自在自如表達,這種自然可謂至高境界。而故意做作和造形,則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削足適履畫蛇添足也。
不管是魏晉先賢流傳下來的手札,還是唐宋元明的優秀傳世法帖,多為書信和手稿,大多以信息互傳、情感交流為書寫目的,與今人相比,少了些表演性、功利性,多了些藝術性、自然性。據唐·歐陽詢《用筆論》記載:“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夫書之“法”,肇于原始,根于純粹,美于簡約,歸于自然。在羊城這片沃土中勤于硯田的陳永軍先生,于生活中不同意義瞬間不斷潛心感受觸機而動,于眾多書友交流探討中不斷鍛造理性思維,于創作中緊緊抓住“自然而書”本質核心之“法”并堅定追求,實在是可喜的、明智的、幸運的選擇。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書寫之論,其個人一直堅守的書法精神和創作理念,我愿先生能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假以時日,必將一路繁花如愿綻放!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