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深圳亞洲杯女單決賽的賽場上,王曼昱以4:0戰勝孫穎莎,用絕對實力捧起職業生涯首座亞洲杯冠軍獎杯。然而,當王曼昱站上領獎臺時,現場卻響起了刺耳的“孫穎莎你真棒”“黑幕”的喊聲。
這些來自“飯圈”的喧嘩,這場荒誕劇,揭開的是一場靜默的文化戰爭:當飯圈文化以算法為槍、數據為甲,對競技體育進行深度殖民更深入了一步。
飯圈文化的“精神綁架”:從追星到霸凌的異化
王曼昱奪冠后遭遇的干擾并非孤例。一個月前的新加坡大滿貫賽上,孫穎莎的粉絲因不滿判罰,在看臺上對王曼昱進行人身攻擊,甚至辱罵其家人。更早的2024年,國乒選手樊振東因未回應粉絲接機要求,遭遇網絡暴力,有人甚至詛咒其“斷腿退賽”。
這些行為已超越理性支持的范疇,演變為對運動員的“精神霸凌”——粉絲通過極端行為強行介入競技結果,將個人喜好凌駕于體育精神之上。
飯圈文化本源于娛樂圈,其核心是對偶像的極端崇拜與情感投射。但當這種文化入侵體育領域,運動員被強行套上“偶像”標簽,粉絲的狂熱便逐漸異化為對競技規則的踐踏。
飯圈衛兵們看似忠誠于偶像實,實則將運動員“商品化”,其競技價值被簡化為“人設”“顏值”等娛樂符號。例如,孫穎莎因其“萌系”形象被粉絲過度追捧,而她在技戰術上的突破反被忽視。這種“去競技化”導致公眾評判標準扭曲,運動員被迫在賽場外承受“偶像化”的壓力,甚至因外貌、性格等非競技因素遭受攻擊。
飯圈亂象的“三重絞殺”:運動員何以成為受害者
粉絲的“私生”行為已嚴重干擾運動員的日常。2024年,王楚欽因被粉絲跟蹤至酒店房間,被迫報警;陳夢的私人行程被泄露后,遭數十名粉絲圍堵,導致訓練遲到。運動員的隱私權被肆意踐踏,甚至衍生出產業鏈——黃牛販賣選手航班信息、酒店住址,價格高達數千元。
網絡暴力成為運動員的隱形殺手。孫穎莎曾在采訪中坦言:“輸球后不敢看社交媒體,怕看到那些‘你對不起粉絲’的評論?!?/p>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暴露于負面輿論的運動員,焦慮癥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7%。更諷刺的是,粉絲以“愛”為名的攻擊,往往披著“為你好”的外衣。當王曼昱因狀態起伏輸球時,有人留言:“求你退役吧,別拖累莎莎。”
飯圈文化將運動員割裂為“對家”,煽動粉絲互撕。2024年WTT冠軍賽期間,孫穎莎與王曼昱的粉絲因“裁判偏袒”謠言爆發罵戰,話題閱讀量超2億,迫使乒協出面辟謠。這種對立情緒甚至蔓延至賽場——有粉絲故意在王曼昱發球時喝倒彩,試圖干擾其心態1。國乒“團結拼搏”的傳統,正被飯圈的黨同伐異逐漸瓦解。
誰在喂養“怪獸”?飯圈亂象的深層邏輯
先看一下,流量經濟的“共謀結構”。
資本與平臺是飯圈亂象的推手。某短視頻平臺曾推出“乒乓球明星人氣榜”,粉絲需充值打榜才能提升偶像排名。僅2024年,某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粉絲群體為此花費超幾百萬元。
某頂流經紀公司內部文件顯示,其采用的"情感喚醒模型"能將普通應援視頻轉化率提升63%,通過AI生成10萬條帶話題#xx永遠的神#的彈幕,單日可覆蓋80%賽事直播間。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莎莎應援周邊"銷售額在比賽期間暴漲320%,其中98元定價的"冠軍加油手幅"利潤率高達76%。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指出,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已從“使用價值”轉向“符號價值”。孫穎莎的“萌系”人設、王曼昱的“堅韌”標簽,均被包裝為可供消費的符號。粉絲追逐的不再是運動員的真實人格,而是被資本精心設計的“人設符號”。例如,某品牌與孫穎莎合作推出聯名球拍,宣傳語直擊粉絲心理:“擁有它,你就是下一個冠軍”——這種營銷策略正是利用“符號代償”刺激非理性消費。
流量至上的邏輯下,運動員被迫成為“數據工具”,而平臺則通過打榜分成、廣告植入賺得盆滿缽滿。
再看一下社會心理的“代償需求”
從心理學角度看,飯圈對運動員的極端維護,本質是一種自身“代償心理”的投射?!按鷥敗边@個不太常見,行為上卻處處都是:
個體因現實中的缺失或挫敗,轉而通過其他途徑尋求替代性滿足,以維持心理平。例如,現實中缺乏成就感的年輕人,可能將對“完美人生”的渴望投射到偶像身上,那么,孫穎莎的勝利不僅是競技的勝利,更是粉絲自我價值的“代償性實現”。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人類行為的核心動力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優越性。當粉絲在學業、職場或人際關系中遭遇挫折時,他們通過支持偶像的“成功”來間接證明自身價值,這種“共生式榮耀”成為其心理代償的核心機制。例如,調查顯示,73%的飯圈成員承認“偶像贏球時,感覺自己的人生也贏了”。
這種扭曲的共生關系,使得粉絲將對現實的不滿轉化為對偶像競爭對手的攻擊,正如王曼昱奪冠后遭遇的辱罵,實質是粉絲對“自我價值受挫”的憤怒轉移。
代償心理在消費領域早有印證。
2023年瑞幸與茅臺聯名的“醬香拿鐵”引發搶購,19.9元的低價讓消費者以“最小成本”獲得“奢侈品標簽”的心理滿足。同樣,飯圈粉絲通過攻擊對手來維護偶像的“完美性”,本質上是以“低成本”獲取“高價值認同”:
他們無需提升自身能力,只需通過辱罵、控評等行為,即可在虛擬社群中獲得“捍衛正義”的成就感。這種“代償性消費”與“代償性攻擊”共享同一套心理機制。
年輕一代在現實中的挫敗感,轉化為對偶像的過度投射。一項針對乒乓球飯圈群體的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將追星視為“情感寄托”,甚至有人表示:“莎莎贏了,就像我自己贏了人生?!边@種心理代償催生了非理性行為——粉絲通過攻擊對手來維護偶像的“完美性”,實質是對自我價值的虛幻確認。
最后看一下管理機制的“滯后效應”。
盡管體育總局于2025年初要求全面整治飯圈亂象,但治理手段仍顯單一。
解散官方粉絲群雖能切斷組織化應援,卻難阻個體極端行。反觀日本乒協,早在2023年便出臺《粉絲行為規范》,對賽場喧嘩、跟蹤等行為設立黑名單制度,違規者終身禁賽觀賽。制度缺位下的“運動式治理”,難以根除頑疾。
拯救“被綁架的競技”:我們能做什么?
重構評價體系:讓體育回歸“唯成績論”
游泳奧運冠軍潘展樂的質問發人深?。骸傲髁磕茏屛矣蔚酶靻??”唯有打破“顏值即正義”的畸形標準,才能讓運動員擺脫“偶像包袱”。
媒體應減少對私生活的窺探,轉而深度解析技戰術,如央視對王曼昱“反手擰拉”技術的慢動作拆解,便讓觀眾真正讀懂乒乓之美。
完善法律屏障:從“道德譴責”到“制度懲戒”
2024年,韓國通過《體育粉絲行為管理法》,對賽場辱罵、網絡誹謗等行為最高判處3年監禁。中國亦可借鑒此類立法,將“人肉搜索”“跟蹤騷擾”納入刑法規制范疇,讓施暴者付出法律代價。
培育理性文化:用“體育精神”對抗“飯圈邏輯”
鄧亞萍的呼吁值得深思:“都是中國隊的!只講喜歡誰,不用攻擊誰?!?/p>
當球迷學會為對手的精彩擊球鼓掌,當社會不再以“粉籍”劃分陣營,競技體育才能真正成為凝聚共識的橋梁。
金牌不會因喧嘩褪色,但體育會
王曼昱在遭遇干擾后那句“希望他們保護嗓子”,溫柔中透著無奈。
當飯圈文化將競技場扭曲為“斗獸場”,受害的不僅是運動員,更是體育精神的根基。
歷史不會記住一場比賽的噓聲,但會銘記那些在賽場上純粹拼搏的身影。
拯救被綁架的競技體育,不僅是為王曼昱們正名,更是守護我們心中對“更高、更快、更強”的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