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恒生科技,中概股的熱度爆火,源自近些天恒生科技和中概股凌厲的上漲勢頭。
每天通過港股通從A股到港股的南向資金,大部分都流入了恒生科技成分股,就比如周三,50%以上的南向資金凈買入,集中在小米,騰訊和阿里。
而在去年9月,很多人對于A股和港股還相當悲觀,比如當時有人在知識星球問我對港美股的看法,說想換賭桌。
盡管當時美股非常強勢,市場輿論完全偏向納指,但在當時我依然提出了和市場風格完全相反的觀點。也就是更看好恒生科技跑贏納斯達克,在整個9月我在多個問答中都發表過這樣的觀點。
背后所依據的,是二季度財報里,恒生科技頭部股票相比于美股的估值性價比。
而在此之后,美媒自己繪制的恒科和納指從去年9月以來的股價走勢對比,也反映出近半年恒科因估值修復而上漲的事實。
那么,問題來了,在當下恒科已經漲了這么多的情況下,還能漲多高?現在還能買嗎?
答案很簡單,我們依然可以從長期的性價比,以及短期的技術面兩個角度去評估。
短期的技術面角度,主要看當下乖離率在過去十年中所處的位置,我們過去也通過這個技術指標,成功在10月8日減倉A股(點擊:)。
有關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的近十年乖離率曲線,我已發布在知識星球,感興趣的星球同學可以去精華區查看。簡單說現在恒生指數偏離值是十年內第三高,恒科是十年內第四高,公眾號的讀者可以自己拉數據評估。
但我今天想在公眾號文章里討論的,并不是短期技術面,而是從長期的基本面角度出發,恒科的估值性價比。
我記得我最后一次提示恒科,是在春節后開年第一天的知識星球的問答中。因為我當天在推送的公眾號文章中提示了因為deepseek,會帶來外資對中國科技股的押注。
而那時候恒科還具備性價比,所以我提到了布局AI可以看恒科和中概。它們的etf也可以在A股買到。
但經過這一輪大漲,現在情況已有所變化。
很多人說現在恒科的PE估值依然低于納斯達克,所以依然具備性價比,但這其實犯了韭菜一貫的錯誤。
我們看估值和性價比,一定要把業績和估值結合起來看,如果脫離業績看估值,那么就一定會掉坑。
脫離業績看估值,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大財經平臺,喜歡公布某些指數的十年PE,以及當下PE在十年PE中的位置,并借此來告訴你當下指數是高估還是低估。
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這種方法是大錯特錯。
PE高的時候如果業績增速也高,那么就不能說是估值高,反過來也一樣。當營收利潤高速增長時,PE就應該要更高才合理。對此,彼得林奇曾提出過著名的PEG公式,其中的G,就是衡量增長的。
那么恒科和納指目前是什么情況呢?就是納指的頭部科技股,其業績增速普遍高于恒科的頭部科技股。那么納指的合理PE,理應也就應該更高一點。
所以,恒科PE估值低于納指并不能代表其低估,而是其估值低的幅度要超越其業績低的幅度,才能代表其性價比低估。
我們以納斯達克頭部科技股增速最高的英偉達和恒科頭部增速最高的小米為例。
英偉達PE估值43倍,但營收利潤增速在100%左右,PEG=0.43。
小米PE估值62倍,但營收利潤增速在20%~30%,PEG=2(以30%業績計算)。
那么這說明什么問題?
說明以當下業績衡量,小米比英偉達貴4~5倍。但我們也都知道,當下的業績不重要,我們預期的未來的業績增速才重要。PEG中的G(Grow),指的是預期的未來的G。
也就是說,假設當下小米的估值性價比和英偉達是一樣的,那么其實隱含了一個市場的預期,也就是英偉達的業績增速將從100%跌向40%,而小米的業績增速將從現有的20%~30%提升到60%。
所以,如果未來小米業績增速比60%更高,或者英偉達增速比40%更低,那么小米就比英偉達更值得持有。反之,若小米業績增速達不到60%,或英偉達業績增速沒有跌到40%,那么英偉達就比小米更值得持有。
小米未來的業績增速能提升到60%以上嗎?這個就看各位讀者的預期了。
如果我們把股票評估擴大到恒科和納指的其他幾只頭部科技股,我們就能衡量出恒科和納指的性價比對比。
對于這種多股票對比,我昨天在知識星球的一個問答中已經寫過一些明細數據,我在這里直接說結論:
從長期的性價比看,盡管當下恒科估值仍然低于納指,但考慮到納指更高的業績增速,因此我認為恒科和納指的估值持平。如果去年9月我對海外資產建議的是超配恒科低配納指,那么現在可以均等配置。
恒科相對于納指的估值優勢,已被恒科近半年的漲幅所抹平。
現在回到文章前面提出的問題,恒科還能漲多高?這個短期取決于市場情緒,以及情緒帶來的洶涌的南向資金(極限由乖離率限制),而長期取決于未來的業績增速。
所以我們能絕對預測未來恒科是否能跑贏納指嗎?
不能,因為未來的業績還沒出來。
我們能預測的,就是一個概率,就比如,如果我預測小米大概率未來業績增速達不到60%,那么我就會減配小米增配英偉達。回到恒科,也是一樣的道理,現在恒科估值已經修復了很多。從業績上我沒有把握相比美股一定超出預期,所以只能做均等配置恒科和納指的決定。
在此我想強調的是,股價預測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未來的價格走勢由未來的業績決定。而正因為未來的業績未知,所以我們只能根據當下的業績以及公司的經營勢頭去猜測未來的業績。這個猜測值,就是預期,市場猜測的平均值,就是市場預期。
如果短期因為韭菜的涌入,導致我們的預期和價格出現了較大偏差,那么就是我們調整資產配比并可能獲利的機會。
同樣,再說房地產市場。我們也不能絕對預測房價。我們也只能根據最新的數據,去找到那個概率最大的房價拐點。
比如我們看過去幾年的小陽春,實時成交量都是在春節后的一個月左右,達到了小陽春的成交最高點,那么,如果今年小陽春是同樣的節奏,就會是本周日,達到小陽春的實時成交最高點。
所以,我們通過觀察下周的成交量是開始拐點向下,還是繼續創下新高,就能感知到市場的強勢程度。而市場如果持續超越2023年的表現,就有可能會在房價上反映出來。
那么,相比實時成交量,我們能否更早得知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呢?
辦法也是有的,就是看房量。
從領先指標的時間線看,看房量是最領先指標,實時成交是次領先指標,大家看到的政府公布的網簽是滯后指標。
北京有實時成交但沒有看房量指標,恰好上海貝殼公布了上海看房量指標。那么就可以把上海和北京結合起來看。
比如截止昨天周四,本周上??捶苛渴?2623,上周一到四是21716。本周還在走高,但增幅已經很?。?%)。那么大概率拐點已經接近,我們就看下周是否能迎來看房量的向下拐點,又或是繼續走高。
而看房量轉化為實時成交,然后再轉化為大家看到的網簽,差不多就是三到四周以后了。這中間的時間差,就是決策領先的時間窗口。
據此,我們再結合上海掛牌均價的跌幅收窄程度(截止2月底掛牌均價依然下跌),就能大致推算出上海房價是否會止跌回升,以及什么時候會止跌回升(對于星球同學,我會每周一在星球發樓市周評,近期有買賣房產計劃的可關注)。
后記:
本文沒有嚴格回答恒科還能漲多高,但給出的是一個方法論。起因是這兩天星球里有人問起恒科的PE低于納指,說是不是長期相對納指還有上升空間。
但正確的評估方法,是把美股七姐妹的業績和估值都單拉出來,再把恒科頭部公司的業績和估值單拉出來,一一對比,最終得出一個性價比的結果。然后根據大概率的方向,去調整你的資產配置。而不是單純去比較PE大小。
正因為預測困難重重,我也不希望我說一個預測,讓大家跟隨。而是把這里的底層邏輯和方法論告訴大家。因為預測,都包含了對未來業績和經濟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和最后真實的數據是可能有偏差的,所以要不斷根據真實數據來修正。而認識到這種偏差,就是我們為什么做資產配置和倉位調整,而不是做非此即彼,清倉滿倉選擇的原因。
投資就是投資,投資唯一的依據是數據,不要把投資跟國運搞在一起。以國運來證明科技股值得買的輿論,想想看是不是讓你接盤的。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先點擊以下知識星球的介紹鏈接看一下:
(情感爆款文,強烈建議閱讀)
(知乎4300贊)
(知乎3500贊)
(知乎2800贊)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跟我以及8700多個朋友一起,共同探尋投資和財務自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