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企業史研究成果既要有面向學術界的“陽春白雪”,又要有面向企業實踐一線的“下里巴人”。前者凸顯企業史研究的學術功能,而后者則體現企業史研究的社會功能。加大企業史在非學術人群的推廣已經成為各國企業史學界的共識,不少著名企業史學家都是講故事的大家,也都有不失學術價值的通俗類作品問世。為此,西方企業學家非常重視企業史的“大眾史學化”,力倡企業史走出象牙塔,讓更多的“非學術”群體所知、所用。可以預見,未來企業史研究的公共史學化應該是中國企業史研究發展的趨勢與目標。
哈佛商學院第四任伊西多·斯特勞斯(Isidor Straus)企業史教席教授托馬斯·麥克勞(Thomas K. McCraw)就是這樣一位善于“講故事”的企業史大家,《美國企業史:商業的周期與演化》(第3版)是他采用大眾史學方法撰寫的一部企業史通史類讀物。該書由福建師范大學企業史研究團隊翻譯,已于2025年2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經人民郵電出版社授權,本期轉載林立強教授為該書所寫的《導讀》內容(刊于原書),以兼顧大眾讀者閱讀的需求。此外,本期還收錄了六則“推薦人語”。特別指出的是,在本書參考書目部分,譯者將已在國內出版的美國企業史相關書目的中文版信息以頁下注的形式予以注釋,以方便大家查閱。
(美)托馬斯·K.麥克勞(Thomas K. McCraw),(美)威廉·R.柴爾茲(William R.Childs)著;林立強等譯
《美國企業史:商業的周期與演化》(第3版)導讀
林立強
《美國企業史:商業的周期與演化》(以下簡稱“本書”)系哈佛商學院第四任伊西多·斯特勞斯(Isidor Straus)企業史教席教授托馬斯·麥克勞(Thomas K. McCraw)與其學生兼助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威廉·柴爾茲(William R. Childs)所著,是一部由企業史學家采用大眾史學方法(通俗手法)撰寫的企業史讀物,此次我們翻譯的是其最新版本第三版。本書與大家所熟悉的企業史著作相比有兩大不同:第一,以往企業史著作多以企業與企業家典型個案的形式出現,而這是一部“通史”類的著作;第二,以往企業史著作多由財經作家或傳記作家撰寫,而這是一部由專業歷史學家寫就、兼具“廟堂之學”(嚴謹性、學術性)與“江湖之術”(通俗性、大眾化)的著作。此外,本書還對當時美國企業如何在成長時期走出低谷、涅槃重生的過程有著較為詳細的分析與描述,這對于處于烏卡時代(VUCA)的今人而言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基于上述特點,我擬對本書的作者、寫作背景、架構以及需要在閱讀中注意的幾個問題等做一簡要評述,以供讀者閱讀時參考。
一、關于本書的作者
麥克勞1940年出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1962年獲密西西比大學學士學位,1968年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學碩士學位后又于1970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后至1974年,麥克勞就職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后又至哈佛商學院任教,并于1989年接任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伊西多·斯特勞斯企業史教席教授一職,同時擔任美國企業史學會會長,成為彼時美國企業史學界的領軍人物。
托馬斯·麥克勞
麥克勞一生著作甚豐,除了本書之外,他所撰寫的Prophets of Regulation(管制政策的先導者)曾于1985年獲得普利策歷史獎。此外,他1997年的論著《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沿用了哈佛商學院傳統的企業史個案分析法,書中有四章討論了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另外八章涉及企業與企業家傳記,主要論述企業家與企業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2007年,他撰寫了《創新的先知:熊彼特傳》,該書主人公為哈佛大學企業家史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此傳記因兼具文學性與學術性被譽為熊彼特眾多傳記中的經典之作,曾獲多項大獎。麥克勞雖于2012年英年早逝,但他對美國經濟政策與資本主義體系的獨特性思考,尤其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經濟理論的寫作風格,對我們理解美國企業史大有裨益。
本書的合作者威廉·柴爾茲系歷史學專業科班出身,麥克勞是他本科以及研究生階段的導師。本書的第一、二版原由麥克勞獨撰,麥克勞去世以后,柴爾茲受麥克勞夫人之托對原書進行了修訂,增補了一些美國企業史的新內容,因此本書第三版是師生合作的成果。
威廉·柴爾茲
二、關于企業史學家以及企業史的大眾史學化
企業(家)題材的書籍汗牛充棟,創作者以財經作家、傳記作家、媒體記者、文學家等居多,而本書作者所屬的企業史學家群體卻長期并不為人所知。所謂企業史學家(business historian)是指從事企業史研究的職業學者,一般在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任職。他們多在歷史學院與經濟學院任職,但本世紀初以來,西方企業史學家越來越多在商學院工作。目前世界企業史研究重鎮哈佛商學院是最早聘用歷史學家從事案例教學與研究的機構,早在1927年該院就開始設立伊西多·斯特勞斯企業史教席教授職位,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并形成了融合歷史學與管理學特點的“哈佛企業史學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格拉斯(Norman Scott Brien Gras)、科爾(Arthur Harrison Cole)、雷德利希(Fritz Redlich)、海迪(Ralph W. Hidy)、錢德勒、麥克勞、瓊斯(Geoffrey G. Jones)、泰德羅(Richard S. Tedlow)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錢德勒,他的代表作是享有盛譽的企業史三部曲,即《戰略與結構:美國工商企業成長的若干篇章》(1962)、《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1977)、《規模與范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動力》(1990)。
歷史學家對資料收集、整理與甄別有一套極為嚴格的學術規范,這是其撰寫的企業史著作區別于其他財經作家企業題材著作最顯著的特征,但同時難免存在行文晦澀、工于考據以及閱讀體驗感差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就是促進企業史學的大眾史學化。本書作者麥克勞就是在把企業史的學術功能轉換成社會功能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史學家。他學術功底十分深厚,在堅持史學基本規范的前提下,為迎合企業家與大眾讀者的閱讀體驗,在一些著作中借鑒經管類暢銷書的寫作手法進行了調適,同時強調成果的實踐性,認為歷史學家應該走出象牙塔,為大眾寫作通俗易懂的史學著作。本書就是他在書寫美國企業史通史類讀物方面的成功嘗試,這一努力已經得到企業史學界的充分肯定。2008年,時任美國企業史學會會長的萊爾德(Pamela Walker Laird)提出了企業史學界著名的“萊爾德挑戰”(Laird Challenge),呼吁在非學術人群中擴大企業史的影響,進一步拓寬企業史的研究議題。可以預計我們未來將看到越來越多由企業史學家撰寫的、采用“歷史+經管”暢銷書模式的通俗性作品。
1927年福特父子與福特汽車合影(圖片來自本書)
三、關于本書的架構
本書秉承麥克勞“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一貫風格,在對1920年以后美國企業發展各個階段歷史背景予以重點關注的前提下,描述企業家、企業以及所處行業的管理故事,尤其注意從企業內部管理的視角揭示美國企業是如何運作的。其正文部分共有13個章節(含導語與結語),附錄有一極具參考價值的推薦書目,圖文并茂。由于本書屬于“通史類”的讀物,涉及內容多且雜,因此建議在閱讀時把握以下“點、線、面”上的一些特點。
1.“點”:若干企業(家)個案以及話題
本書對具有代表性的頭部企業以及領導這些企業的杰出人物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公司包括通用、福特、寶潔、波音、麥當勞、亞馬遜、eBay、谷歌等。基于歷史學家對重大歷史背景與事件的偏愛,作者在剖析上述企業個案時,穿插著“企業福利資本主義、金融體系和大蕭條”“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繁榮與社會改革”“女性與少數族裔在企業中權力的提升”“資本主義金融化”等數個話題,這些在各章節分布的關鍵節點隱藏著美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密碼。當然,由于美國著名的大企業數量太多,本書不能盡收之,特別是對最近十年崛起的高科技公司沒有涉及。
2.“線”:四個主題
本書所有“點”的部分內容都是緊緊圍繞著自1920年以來美國企業演變的四大趨勢(主題)來展開,形成了本書的四條主線:其一,如何看待市 場變化的殘酷性;其二,如何看待賦予消費者與企業家的權力;其三,如何解決企業中集權決策與分權決策的矛盾;其四,如何抑制企業的“陰暗面”。作者不但在導語部分就直接提醒讀者關注這四種重要的趨勢,還在文末的結語部分再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因此,把握這四條“線”是如何貫穿若干企業個案與話題的“點”,就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摸清美國企業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演變的規律。
3.“面”:六個階段
在上述“點”與“線”結合的基礎上,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將1920年以來的美國企業史“串聯”成六個階段展開敘述,并把企業與企業家的故事與各階段的時代背景緊緊地聯系起來。這六個階段分別是:20世紀20年代;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年代;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07-2009年的大蕭條。根據我的觀察,本書第三版涉及的時段已經延伸至2017年,在國內目前為數不多的國外企業通史類著作中屬于時效性最強的一類。
20世紀40年代工人在波音公司裝配廠工作(圖片來自本書)
四、關于閱讀本書的幾點補充說明
據我目力所及,作者要在原書不到400頁的篇幅中囊括美國企業史的方方面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難免會讓讀者在閱讀時有淺嘗輒止、意猶未盡之覺。作者似乎也已經發現了問題之所在:其一“由于美國企業以及對美國企業的研究都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導致本書所涉及 所有主題的新成果還在不斷涌現中”;其二“限于篇幅,本書有很多公司沒有談及”。作者采用的補救措施是在正文之后全面系統地羅列了美國企業史的各類權威參考書,為讀者按圖索驥找到所需更全面的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除此以外,我認為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強化閱讀效果。
1.讀者在閱讀本書前可瀏覽世界經濟通史、美國通史等方面的書籍進行知識儲備。由于企業史是經濟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劍橋美國經濟史》多卷本、休斯(Jonathan Hughes)等著《美國經濟史》、沃爾頓(Gary M. Walton)等著《美國經濟史》等書籍亦對理解本書的內容頗有益處。
2.由于本書內容不涉及1920年以前的美國企業史,如對該時段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塞利格曼(Ben B. Seligman)著《美國企業史》、張隆高等著《美國企業史》教材、錢德勒著“企業史三部曲”等書籍的部分章節。
3.由于本書內容涉及的都是美國大企業,對美國小企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布萊克福德(Mansel G. Blackford)著《美國小企業史》一書。
4.每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的美國企業名錄以及《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為我們提供了美國企業最新動態的指引。此外,美國各大企業官網History(歷史)或Heritage(遺產)欄目也可以檢索到這些企業發展歷史的詳細資料。
5.在本書參考書目部分,我們在翻譯時盡可能找出所有書目在中國正式出版的譯本信息,并以頁下注的形式予以注釋,以方便大家查找。
6.關于美國企業史較新的通俗類讀物,可以參考哈佛商學院Walter A. Friedman(弗里德曼)2020年所著的American Business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美國企業史:一個概述)。這本小冊子以編年體方式簡要介紹了美國代表性的企業、企業領袖,并分析了企業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此外,本書適合對美國經濟史、企業史感興趣的不同類型讀者閱讀:企業家讀之可以了解美國不同時代背景下企業內部的運作方式;學者讀之可以梳理美國企業史發展的總體脈絡,文末的參考書有助于拓寬研究視野;其他大眾讀者可以從微觀層面加深對美國經濟史、企業史的認識,以史為鑒。
1960年麥當勞叔叔與美國小學生互動(圖片來自本書)
推薦人語
本書填補了利用大眾史學手法撰寫企業通史類著作的空白,尤其對大蕭條時期美國企業如何走出低谷及涅槃重生的過程著墨甚多,極具現實意義。
——龍登高,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麥克勞教授是很善于講故事的企業史大家,他沿用哈佛案例分析法,生動再現了自1920年以來美國企業跨越產業周期的管理故事,值得當下中國讀者借鑒和學習。
——陳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家族企業與企業史教授(企業家學院院長)
企業的商業模式、治理模式以及監管模式,都有一個演化的過程。麥克勞教授的這部作品,為我們構建了一套分析框架,來深入地研究這一演化過程背后的復雜推動力量。如今的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都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回顧歷史,構建一套我們自己的企業史觀,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看清未來的路徑與方向。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經濟的衰退與繁榮,社會文化的變遷,甚至戰爭的爆發,都會對企業和企業家帶來巨大沖擊,麥克勞教授的這部作品,讓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沖擊之下,美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哪些企業由此崛起,哪些企業默默消亡;讓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理性地思考當下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可以有哪些選擇和發展的方向。
——馮侖,御風集團董事長
哈佛商學院麥克勞教授的這部《美國企業史》(第3版),站在社會、政治、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帶著讀者回顧了自1920年以來美國整個商業體系的發展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和企業家在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所發揮的作用和求生方法。
——劉潤,潤米咨詢創始人
一個產業,以及一代企業和企業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的大背景和經濟的大趨勢。麥克勞教授的這部作品,給了我們展示了近100年中,美國企業和企業家成長、發展、演化的大背景和大趨勢,對于國內的企業和企業家有著難得的借鑒價值。
——牛文文,創業黑馬創始人、董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