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73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簡介:Me410,江蘇南京人,主要撰寫近代戰爭歷史。最早在2008年于《戰艦》雜志發表了“日本海軍阿號作戰始末”一文。此后筆耕不輟,迄今已發表各類文章50余篇。
全文共3668字,配圖4幅,閱讀需要10分鐘,2025年3月1日首發。
圖1. 本文主角
當1939年9月二戰爆發后,英國人很快就領教到了德國水雷的厲害。從9月到12月,總共86艘商船被炸沉。共計31萬噸。但是英國人仍有一些疑惑。因為有些爆炸發生在20至30米的淺水區域。而且沒有證據表明,爆炸發生時船只與水雷發生接觸。進而,通常情況下,水雷會將船體舷側炸出一個大洞。但是這些神秘爆炸似乎發生在船體底部,導致龍骨受損。船體外殼向內凹陷。但是孔洞較小,更多的是焊縫或鉚接接縫開裂。內部也會因為爆炸沖擊波而變得一片狼藉。
通常,在爆炸發生后,皇家海軍的掃雷部隊會奔赴現場,清理雷區。但是經常性的,他們一無所獲。海軍大臣丘吉爾不得不承認:“在9月和10月間,有12 艘商船在我國港口入口處被擊沉,盡管這些港口已進行了適當的掃雷。海軍部立即懷疑德國人人使用了磁性水雷,但由于沒有水雷樣本,無法拿出應對方案。”
12月,又有24艘商船觸雷。截至此時,皇家海軍試圖清掃磁性水雷的努力,沒有任何進展。再這么下去,港口就得關閉。海上交通將陷于停頓。但這只能責怪英國人自己不思進取。畢竟,正是他們在1918年首次申請了磁性水雷的技術專利。只不過隨著和平降臨,這項新技術被束之高閣,反而在德國人手中發揚光大。
這種水雷無需錨鏈,而是直接放置在海床上,通過過往船只造成的地球磁場畸變來觸動引信。只要水深不超過30米,通常都能有效工作,并且無法被普通的掃雷具掃除。由于并不與船體發生直接接觸,磁性水雷主要依靠水中爆炸產生的壓力來破壞目標船體。雖然不像錨雷那樣可以直接在船體上炸出一個大洞,但是來自船體下側的損傷更加麻煩,很可能傷及船體龍骨,并且很難堵住從下往上涌入船體內的海水。
德國人對于磁性水雷寄予厚望,因而分別針對不同的載具開發了不同的水雷型號,使其可以由潛艇、飛機,以及水面艦艇布設。自開戰以來,這些水雷的總體表現,令人滿意。唯一被發現的缺陷就是,由于引信過于敏感,很可能當只有一艘小船經過時也會爆炸。而這些小船的價值太低,根本不值得德國人冒著風險把這些水雷送到英國人的家門口。很快,德國人就想到了對策,在布雷之前要對這些水雷做消磁處理,以降低引信的敏感度。
圖2. 由飛機空投的LMB型水雷
為了擴大戰果,德國海軍造就試圖利用飛機空投水雷。這種載具相對隱蔽,可以把水雷真正丟到英國人的港口入口處。但是戈林出于門戶之見,對此深懷戒懼,生怕自己的人馬被投入到由海軍主導的作戰行動中,生生為他人做嫁衣。直至捷報傳來,戈林由出于妒嫉,決定也要分一杯羹。
空投水雷分為兩種:LMA和LMB型。區別只在于重量和裝藥量。引信本身是一樣的。條令要求,最低投放高度不得低于150米。一旦投放,降落傘會立即打開以做緩沖。水雷會以20米/秒的速度下降,直至落入水中。只有當沉入水下至少2.5米深度時,引信才會被激活。而如果墜落在更淺的水域,或者干脆掉落在陸地上,30秒內,水雷就會自爆,以避免被敵人繳獲。
這就要求飛行員準確地將水雷投擲到合適的區域。而由于這類活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導航肯定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此外還需考慮天氣因素,特別是風速。雖然巨大的降落傘理論上可以減緩水雷的下墜速度,但如果遇到強風,仍然不足以確保水雷平安落水。偏偏這種水雷的引信對于震動極度敏感。如果落水速度稍快,引信就可能受損。
圖3. 老舊的He59型水上飛機
1939年11月,首批空投磁性水雷上陣。目的地是亨伯河河口和泰晤士河河口。每次空投行動至少需同時出動兩架飛機,以便相互提供導航支持。一旦臨近目標區域,飛行員會以空擋狀態滑翔靠近目標區域。這時引擎的聲音最小,因而最能隱蔽自己。基于夜間導航的固有困難,并非每次任務都能取得成功。總有一些飛機無法準確找到目標區域。
至遲在11月21日,皇家海軍已經收到了目擊報告,聲稱“德國人在亨伯河和泰晤士河河口投下了看起來像是吊掛在降落傘上的工具袋。”隨后,位于樸茨茅斯的皇家海軍魚雷和水雷學校“弗農”號派出了技術專家。但他們沒有找到任何確鑿的證據。
22日晚,一架He59水上飛機再次飛臨泰晤士河口。由于天氣惡劣,下著大雨,這架飛機顯然已經與戰友走散了。既然如此,導航的準確性已經無從保證。但是飛行員還是扔掉了其所攜帶的兩枚LMA型水雷。結果它們被丟在了一片灘涂淺水區域。而地面上的英國人注意到了天空中飄落的兩個降落傘,知道它們的大概位置。
按理說,未能丟盡海戰的水雷會以自爆告終。但是神奇的是,這兩顆水雷的自毀裝置竟然都失靈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最初投入水中的時候,水深滿足了引信啟動的指標。因而自毀裝置就無需開啟。然而當天亮之后潮水退去,它們就靜靜地躺在那里。而早早記住了大概位置的英國人,也很快找到了它們。
圖4. 德國水雷的內部結構
面對這份天降大禮,來自“弗農”號的兩名技術專家約翰.奧弗里中校和羅杰.劉易斯中校,被派往出事地點。他們受命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完整繳獲,以供研究。為此兩人掏空了口袋里的所有金屬物品,并使用專門為這項任務制作的非磁性工具,就地對其中一枚水雷做了拆卸檢查。
這枚水雷呈圓柱形,長約7英尺。尾部中空,內置一個一個巨大的青銅彈簧,用于彈射降落傘。然后,奧弗里發現一個鋁制的不明物體。他認為這就是水雷的底火和雷管,因而必須優先拆除。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擰開,然后順利拆掉了雷管。接下來的工作就比較簡單了。第二枚水雷隨后也做了類似處理。隨后,一輛卡車開來,將它們拉走,送往“弗農”號以做詳細研究。就這樣,英國人手上現在有了兩個樣品,足以幫他們找到克制之道了。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作者Me410的作品快速入口: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