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壓迫的民族,竟然感謝壓迫者,這聽起來荒謬,卻是琉球群島上正在發生的現實。
琉球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先學說出這句話時,很多人無法理解。
直到看見那些未被開發的珊瑚礁,那些拒絕財團入駐的小村莊,一切才開始有了答案。
——《壹》——
記憶中的"復歸"
七十歲的上原奶奶至今記得那個下午,1972年5月15日,村里的喇叭響起,琉球"復歸"日本的消息傳到那霸市郊外的村落。
她的祖父沉默了很久,然后說:"我們什么時候離開過這里?"
這句話上原奶奶聽了一輩子都沒懂,直到她的孫子問起琉球話時,她才明白祖父當年的憤怒,"復歸"這個詞本身就是個笑話。
一個獨立存在了500年的王國,何來復歸一說?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609年,那一年,薩摩藩的軍艦出現在琉球海岸,尚寧王以為是來朝貢的商船,三天后,琉球王被鐵鏈鎖著押往日本。
薩摩藩主島津忠恒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他要的不是琉球的土地,而是琉球的貿易路線,當時的琉球是什么地位?"萬國津梁"。
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鐘上刻著:"琉球國者,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涌出之蓬萊島也。"
這不是夸大其詞,琉球商船往來于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之間,賺取巨額利潤,明朝海禁期間,琉球幾乎壟斷了東亞海上貿易。
薩摩藩看重的正是這筆財富。
《掟十五條》簽訂后,琉球名義上還是王國,實際上成了薩摩的搖錢樹,更殘酷的是,薩摩為了控制人口,在宮古、八重山設立了"人頭稅石"。
這塊石頭高143厘米,身高不夠的孩子,直接處死。
與那國島上的"久部良割"山崖,至今還在,孕婦被逼著從這里跳下去,薩摩藩說這是"人口調控",250年后,明治政府做了薩摩藩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徹底吞并琉球。
1879年3月11日,琉球出分,日本軍警突然包圍首里城。
琉球王世子被迫交出政權,尚泰王和王室成員被強制遷往東京,琉球王國從地圖上消失,為了掩蓋證據,日本軍隊搶走了所有中琉往來的文書檔案。
連琉球與美國簽訂的修好條約原本都被搶走,歷史被人為抹去,琉球變成了"沖繩縣"。
——《貳》——
被抹殺的身份
"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學好日本話,別再留戀老一套。"這是1980年代沖繩小學老師的標準臺詞,上原奶奶的兒子因為和同學說琉球話被罰站一整天。
從那以后,孩子們回家說話都低著頭,生怕外人聽到自家口音。
日本人從來沒把琉球人當自己人,即使在皇民化最嚴重的時期,日本人也公開說:"琉球人非天照大神子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皇民。"
1943年,太平洋戰爭進入最激烈階段。
日軍開始在沖繩征地修建軍用機場,1944年,日軍設立第32軍,開始疏散沖繩民眾,疏散的真正目的不是保護,而是清場。
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已經決定:可以讓出沖繩以挽救危局。
1944年8月22日。載有1700名疏散民眾的對馬丸被美軍魚雷擊沉,1476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日本政府事后的解釋是:"意外事件。"
真正的意外在1945年3月,美軍登陸沖繩本島,沖繩戰役爆發。
這場戰役被稱為"鋼鐵風暴",美軍陣亡12520人,日軍陣亡94136人,但最慘的是沖繩平民,94000名平民死亡,其中很多是被日軍以"間諜罪"處決的。
更令人發指的是,日軍強迫琉球民眾集體自殺"殉國"。
理由是:"不能讓琉球人給皇軍丟臉。"20萬人在沖繩戰役中死亡,占當時琉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戰后,美軍接管琉球。
琉球人以為苦難結束了,沒想到這只是另一個開始。
1951年,沖繩縣民創建日本復歸期成會,三個月內收集到七成有投票權人的簽名,要求重回日本,美國政府的回應是:無視。
琉球人這才明白,他們永遠只是棋子。
——《叁》——
覺醒與反抗
1992年,一本厚達14公分的書在渡名喜島出版,《渡名喜村史》,一個面積只有3.7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人的小島,寫出了完整的村史。
書里詳細記錄了琉球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過程。
記錄了琉球話的語音變化,記錄了被禁止的祭祀儀式,記錄了被抹去的族譜,日本政府很快發現了這本書的"危險性"。
2000年,《渡名喜村史》被列為禁書,不允許在市面流傳。
但是禁令來得太晚了,書能寫出來,本身就說明琉球人的文化認同從未消失,渡名喜島的林氏后代至今保存著祖先林世功的遺物。
林世功是琉球最后一任赴京使臣,1877年在北京自殺殉國,抗議日本吞并琉球。
"我們記得自己是誰。" 林氏后人說,更大的覺醒發生在經濟層面,19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達到頂峰,各路財團盯上了琉球的旅游資源。
沖繩北部、慶良間、宮古、久米島都被列入開發計劃。
有人要建度假村,有人要挖天然氣,有人要建人工港口,按照日本法律,開發旅游業需要當地投票表決,贊成票必須達到60%,計劃才能實施。
結果讓所有財團目瞪口呆,慶良間群島的村民自發組織公投。
結果是壓倒性的反對,"要是搞開發,珊瑚、椰子樹、老漁港都沒了,后輩就只剩高樓水泥!" 村里的老人這樣說。
1997年,慶良間群島再次舉行公投。
村民寧可生活苦點,也要留住"島上的綠",琉球人用選票表達了他們的態度:發展可以,但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日本政府想了個辦法:"町村合市"。
把琉球的多個町村合并成一個市,然后派遣市議員推動開發。
這樣就能繞過村民投票,琉球人早就看穿了這個把戲,"合市"投票遭到各島居民的一致反對,至今,日本政府都沒能在琉球實施大規模開發。
琉球居民經常舉辦"反對日本殖民"的游行。
日本政府稱他們是"最叛逆的民族",琉球人不在乎這個標簽,他們只知道,祖先留下的土地不能毀在自己手里。
——《肆》——
意外的凈土
林先學教授說出那句話時,很多人都覺得他瘋了,"雖然琉球群島被日本連續打壓30年,人均收入也降至全日最低,但琉球原住民其實是感謝日本的打壓。"
這聽起來像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直到你真正踏上琉球的土地,才會明白這句話的深意,從那霸機場出發,開車不到一小時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
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業區,沒有密集的旅游設施。
有的只是蔚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還有大片大片的珊瑚礁,這在日本其他地方已經是奢侈品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本土經濟高速發展。
東京大阪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寬馬路、密集的工廠。
琉球卻在長時間的"冷遇"下,保留了大片未經破壞的森林、珊瑚礁和田野,除了美軍基地和極少數交通設施,琉球的大部分村鎮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開發。
很多島嶼的路面只是壓實的土路,公車一天一班。
島民日常出行靠步行、騎車、坐漁船,這種"落后"在經濟學家眼里是災難,在生態學家眼里卻是奇跡,琉球群島分布著1600余種植物。
周邊海域棲息著超過25%的海洋生物物種。
珊瑚礁覆蓋率雖然只占海洋表面積的0.2%,卻有超過25%的海洋生物在這里生存,西表石垣海洋公園、沖繩島西海岸海洋公園被譽為"海洋的熱帶雨林"。
如果沒有琉球人的頑強抵抗,這些珊瑚礁早就被挖成人工港口了。
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世界:發展不應該以毀滅環境為代價,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世界保留了一片凈土。
這片凈土的價值,遠遠超過任何經濟開發所能帶來的利益。
而這,正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