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標題想踩一下某宗教新能源品牌,后來想了一下,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支持它的對手應該不會舉報我吧?
這個自稱豪華的新能源車品牌,下文稱ZJ,一直拿自己對標邁巴赫,售價150w起步。
前兩天ZJ搞來一臺邁巴赫,試圖通過各種測試來證明自己的性能已經超越了邁巴赫。
事后,邁巴赫的車主突然跳出來說,他沒有收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對方直接用他的車做暴力測試,并且遭受了一些磕碰。
然后ZJ官方臉面掛不住了,先發了個文說這車的確是租的,我們會跟車主協商賠償事宜。
本來想著這事就不了了之了,沒想到網絡上的喊罵聲越來越響,說它把邁巴赫的輪胎氣放了再拿出來比賽,又說雪地上坡測了邁巴赫很多次,特地選了一個打滑的出來比較,還有就是繞彎好多圈,終于找到某一圈飄移了,趕緊錄進視頻。
于是ZJ再次出面發了個聲明,說某人惡意詆毀,嚴重歪曲事實,誤導公眾,報警了。
看了它這個聲明我就很想笑,首先你先租來一臺邁巴赫,人家的車況到底是怎么樣的,是不是事故車,有沒有更換過零件,這種最基本的對比原則都不遵守了,就拿自己的新車和人家的舊車比,就算你比它好,就一定有可比性么?
其次,說到嚴重歪曲事實,誤導公眾的人到底是誰?
對比視頻里面有沒有顯示邁巴赫跑了好多圈,終于出現一次飄移然后被拿出來當反面教材,同時誰又能保證ZJ每次都沒有發生飄移?
現在這種新能源汽車圈子已經徹底無法無天了,廣告法好像不存在一樣。
大家還記得手機圈,每發布一個新手機就要把同行拿出來踩一踩,以此證明自己的手機有多牛逼。
后來廣告法完善以后,明確規定不允許出現競品的名字,所以開發布會的時候,手機廠商只能介紹友商A,友商B,具體啥型號觀眾只能自己猜了;
或者和自己的機型比較,可以指名道姓沒問題。
但是電車好像已經突破了廣告法的限制,它想怎么比就怎么比,還通過各種偷雞摸狗的手段一邊詆毀競品,一邊抬高自己身價。
對于這種現象,我表示非常不解,難道法律對不同的行業還有不同的容忍度不成?
相比ZJ的氣急敗壞,奔馳的回應倒顯得綿里藏針。
然后奔馳又發了兩張海報噴了回去:
“汽車行業的競爭從來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當短期主義的喧囂褪去,最終留在賽道上的,一定是那些敬畏市場規律,尊重用戶,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
“豪華絕不是一輛車,或者一兩代車可以構建的,更不是一兩個單一標簽所定義的。凡奢華美物必有故事傳承,凡奢華美物必定表里如一,凡奢華美物也必將風格永存”
雖然我對于奔馳這個品牌并不是特別感冒,但就像它說的,豪華品牌不是廠家自封的,要經過歷史和消費者的認可才能成為豪華品牌。
如果只是因為一兩項技術,或者一些情緒的綁定,就自稱豪華品牌,這顯然是貽笑大方的。
豪華品牌要有豪華品牌的樣子,不只是再表面看得到的地方豪華,看不到的地方就偷工減料。
就拿奔馳來說,前幾天奔馳中國宣布裁員,裁員比例高達15%。
裁員標準是什么呢?
被裁員工可獲得“N+9”的賠償,若員工在兩個月內未找到新工作,奔馳中國還將額外支付3月和4月的工資,最高賠付可達“N+11”。
看看,這才是豪華品牌應該有的樣子。
再看看國內一些所謂豪華品牌,裁員N+11這是在夢游呢?別說N+11了,你老老實實遵守勞動法,不要一天到晚搞內卷996就謝天謝地了。
連勞動法都不愿意遵守的企業,居然一個個還要標榜自己“高級”,“豪華”,怎么看都非常違和甚至可笑。
如果你實在既想通過剝削賺錢,又想讓自己成為豪華品牌,那最起碼表面上致敬一下前輩,謙虛一點,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總錯不了吧?
你看人家雷軍,雖然網絡上不喜歡小米的人也很多,但雷軍就特別謙虛,小米SU7Ultra跑圈成績很好,但他依然坦言小米離保時捷還很遠,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咱不管他說的是不是心里話,但這話放在臺面上,誰聽了都舒服。
這是作為一個豪華品牌最起碼的素養——尊重,尊重對手,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尊重員工,尊重法律……
等你把尊重學會了,再談有沒有資格被認為豪華品牌,要不然連個邊都每搭上,就別硬往臉上貼金了。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