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胡慧珠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取得了一項無線通信領域的重大成果——研發出了一種超微型的納米天線。這種天線的體積僅有傳統低頻接收器的萬分之一,卻有可能在未來徹底改變我們的無線通信方式。
低頻無線信號(30-300kHz)對于遠距離傳輸、穿透障礙物以及抵抗干擾都非常重要,在水下通信、地下傳感和電離層波導等領域有著關鍵作用。但一直以來,縮小天線尺寸就意味著降低靈敏度,傳統的磁電耦合天線等解決方案,由于共振頻率和物理尺寸相關,最小也只能做到厘米級。
這次研發的納米天線則另辟蹊徑,它利用激光在高真空中懸浮起直徑僅143納米的二氧化硅納米顆粒來實現。研究團隊有幾個關鍵的創新點:一是通過聚焦電子束,讓納米顆粒穩定攜帶超過200個凈電荷,大大提高了對電場的敏感度;二是實現了尺寸 - 頻率解耦,納米顆粒的共振頻率不再取決于物理尺寸,而是由激光捕獲參數(比如光功率)決定,這使得100納米大小的天線能在30kHz - 180kHz的頻率范圍內工作;三是在信號解調方面表現出色,通過二進制頻移鍵控(2FSK)調制,在弱場(0.1V/m)、0.5kbit/s的傳輸速率下,系統誤碼率低于0.1%,而且該結果在2×10?? mbar的真空中得到了驗證。
這種納米天線還有不少技術亮點,比如通過調整光阱功率就能連續調節頻率,靈敏度優于10μV/cm/√Hz;利用3D運動跟蹤技術,它可以全方位接收信號,比傳統的基于標量的天線更厲害;并且,通過實際的圖像傳輸實驗,在控制誤碼率的情況下,證明了它在現實中的可用性。
當然,目前這種納米天線也有一些不足,它的靈敏度比傳統天線低3 - 4個數量級。不過,憑借其納米級的微小尺寸和可調節頻率的特性,在深海、狹小空間等極端環境中,它具有獨特的優勢。研究團隊接下來還會從多個方面繼續優化,比如通過多粒子協作擴大帶寬,利用磁懸浮或優化材料讓天線適用于更低頻率,以及將真空捕獲系統與半導體制造技術結合,以便應用在便攜式設備上。
一位《PhotoniX》雜志的審稿人評價說:“這篇論文用懸浮納米顆粒作為緊湊的電場信號接收天線,研究內容十分有趣。”該研究成果已在2025年1月29日發表于《PhotoniX》雜志。 相信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這種納米天線未來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讓無線通信技術迎來新的變革。
參考資料:DOI: 10.1186/s43074-025-00159-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