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赫魯曉夫是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
在他任內發生的秘密報告和中蘇交惡等事件,對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間接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在90年代的全面潰敗。
而由他一手導致的克里米亞問題,時至今日也還深深困擾著俄烏兩國。
因此,很多人都說赫魯曉夫這個烏克蘭人,是潛伏在蘇共高層的俄奸,是為了報復斯大林在工業化過程中對烏克蘭犯下的罪行。
那事實真的如此嗎?
理想主義的光輝
1894年,沙皇俄國在法國人不計代價的扶持下,工業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與此同時,國內的各種矛盾也在暗中積聚。
尤其是伴隨工業化,而衍生出來的工人階級跟資產階級,都不約而同地對當前這套腐朽落后的封建貴族制度感到不適,并在暗中積聚力量企圖將其推翻。
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如同病毒一般在城鄉之間快速傳播開來。
與此同時,在距離莫斯科萬里之遙的庫爾斯克城,一個叫赫魯曉夫的嬰兒呱呱墜地。
赫魯曉夫的父母,是庫爾斯克的一戶普通農民,平素淳樸憨厚、與世無爭 。
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后意外成了赫魯曉夫在蘇聯政壇上的立身之本。
正是因為他身上這種“農民式的憨厚”,讓一向以剛愎雄猜著稱的斯大林對他卸下了戒備,也讓他在斯大林時代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中,笑到了最后。
年幼時的赫魯曉夫,像他的父輩一樣,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枯燥工作。
據他在回憶錄中所說,那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長大后能繼承父親的田產,把地耕得更好,把牛養得更肥,然后娶上一個漂亮的妹子和和美美地過日子。
但赫父顯然不愿意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老路。
赫魯曉夫的父親,也像同時期斯大林的母親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成為一名光榮的神父!為此不惜拿出家里本就不多的積蓄,供赫魯曉夫到當地的教會上起了小學。
但正如前文所說,當時的俄羅斯風起云涌 ,各種思想互相碰撞。
而教會學校,正是當時各種思想激烈交鋒的主戰場之一。
無論是赫魯曉夫還是斯大林,都是在這里覺醒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赫魯曉夫在教會上學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名思想進步的女教師,她向學生們灌輸上帝并不存在,革命才是王道的思想。
這在年幼的赫魯曉夫心中,埋下了一顆理想主義的火種。
但那時候的他,還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知世事之艱難。
直到1908年,隨著沙皇統治日益腐壞,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力度。
赫魯曉夫的父親,覺得種地已經沒有出路,準備帶著老婆孩子到城市里打工混口飯吃。
于是赫魯曉夫一家離開庫爾斯克,來到了烏克蘭的頓巴斯工業區,并在此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雖然赫魯曉夫生于俄國庫爾斯克,但后來卻一直以烏克蘭人自詡。
而他在任期間,也確確實實為烏克蘭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尤其是將俄羅斯祖傳的克里米亞半島劃分烏克蘭這事,讓很多俄羅斯人至今仍罵他是俄奸。
長大后的赫魯曉夫,在頓巴斯的一家煤礦廠謀得了一份工作。
在這里他見識到了資本家對工人的無情剝削,也第一次理解了老師口中的革命是什么意思。
當時像煤礦工廠這些地方,正是布爾什維克播撒革命火種的主要戰場,赫魯曉夫和工友們白天挖煤養家,晚上就聚在一起一邊喝著伏特加,一邊暢談革命理想和家國天下。
各種進步思潮在漆黑的礦區中,碰撞著思想的火花。
年輕的赫魯曉夫從來自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口中知道,原來生活不止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從這些人口中他得知,這世上倒霉的不僅自己一個人,全世界的工人兄弟們都跟他一樣在受苦受難,天下的資本家都像自家老板一樣的心黑手狠。
午夜夢回時,他一次又一次高唱著共產黨宣言,憧憬著有朝一日全俄工人聯合起來,推翻腐朽無能的沙皇政府,吊死這些敲骨吸髓的資本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豐衣足食的人間天國。
這就是赫魯曉夫對共產主義革命的理解,就如同他的出身一般“樸素”。
其實不止赫魯曉夫,很多革命者都是他這個水平,只有像毛澤東和列寧、托洛茨基這些少數的,真正具備長遠目光的人,才會在推翻舊政權后繼續深入革命。
大多數人在推翻舊政權后,就以為大功告成了,于是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下一個歷史周期。
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在功成后也是最悲涼的,曾經那些“喚起工農千百萬,齊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的盛況已經消失不見,剩下的路只有“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但不管怎么說,這時的赫魯曉夫還是想要革命的,還是愿意為心中的那個革命前途獻身的。
他憑借著身上那“農民式的憨厚”,輕而易舉地取得了礦場里工人的信任。
他那激情澎湃雄渾有力的演講,成功激發起工人們的斗爭熱情。
他的影響力也開始沖出礦場滲透到了整個頓巴斯地區。
在十月革命爆發之前,赫魯曉夫多次領導頓巴斯的礦工發起罷工活動。
沙皇政府和礦場主都對他恨得咬牙切齒,為此沒少遭受迫害。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后,烏克蘭成了各方反動勢力云集的地方。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三十九路人馬。
而此時遠在莫斯科的蘇維埃政權還在艱難求存,根本無暇顧及這里。
烏克蘭的蘇維埃工人苦守烏東一隅之地,被各路反派勾結國外的波德勢力瘋狂屠殺。
赫魯曉夫因為旗幟鮮明地支持蘇維埃,遭到了烏克蘭中央拉達的高價懸賞,不得已跑回老家庫爾斯克避風頭去了。
斯大林的粉絲
但赫魯曉夫沒有就此消沉,他心里時刻不忘殺回頓巴斯報仇雪恨。
恰逢這個時候紅軍征兵,赫魯曉夫便順勢參軍,跟著大部隊開到了一個叫察里津的地方。
這里是南俄地區的交通樞紐,當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賴以生存的糧食,都要通過這個地方運往莫斯科。
為了掐斷這個要害,白軍鄧尼金勢力派出重兵,將它圍了個水泄不通。
鄧尼金
指揮察里津保衛戰的,是剛被莫斯科派來的征糧專員,斯大林。
十年后,當他登上俄羅斯最高權力寶座時,這個地方會被命名為:斯大林格勒。
作為親身經歷這場戰役的小兵,赫魯曉夫全程目睹斯大林是如何鐵腕反腐、肅清內鬼、穩定軍心,一點點把一座易攻難守、人心浮動的危城,變成固若金湯的堡壘要塞。
從此以后,他徹底粉上了這個人。
斯大林
察里津保衛戰結束后,赫魯曉夫跟著軍隊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頓巴斯。
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后,紅軍最終肅清了烏克蘭地區的各路反動勢力。
但大兵之后,必有兇年。
戰亂平息的第二年, 烏克蘭就發生了大饑荒,赫魯曉夫的結發妻子,也被活活餓死在這場大災之中。
這件事給他的觸動極大,在后面的日子里他像瘋了一樣,竭盡所能恢復頓巴斯的生產活動。
他不知疲憊一般日夜親臨一線,檢索工業設備,狠抓生產進度。
向老師傅請教生產經驗,傾聽底層工人的訴求,利用一切機會向上級反映當地的困難。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頓巴斯礦區的生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恢復,工農業生產在戰后獲得了大豐收。
公平地說,赫魯曉夫這個人并非不切實際的無能之輩,他只是“封疆之任有余,萬乘之尊不足”而已!
由于業績顯著,蘇維埃黨委會打算給他加官進爵。
可赫魯曉夫不但婉拒了上級的好意,還辭去官職準備到莫斯科進修去了。
原因是他在恢復生產的過程中,深感自己的小學水平的學歷,不足以應付千頭萬緒的政務,為了日后能更好地造福烏克蘭老鄉,才有此一舉。
但天有不測風云呀!這時候的莫斯科正上演全武行大亂斗呢。
自列寧去世后,布爾什維克就失去核心,托洛茨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諾維也夫這些蘇共高層,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支持者。
這些人的理念之爭波及俄國各個角落,尤其以俄國校園為甚。
托洛茨基
赫魯曉夫剛入學就被卷進了政爭之中,他有限的知識水平無法理解高層的理念差異。
但他知道,跟偶像斯大林作對的肯定都是壞人。
為此,他在學校拉幫結派 ,糾集起一幫斯大林的支持者,將其他各派勢力打得落花流水。
巧合的是,斯大林的妻子阿利盧耶娃正好在這所學校讀書。
赫魯曉夫在校園的光輝事跡,也因此通過她的口傳到了斯大林的耳朵里。
與此同時,斯大林的心腹,日后的托孤大臣,時任烏克蘭第一書記的卡岡諾維奇,也很看好赫魯曉夫,為此多次向斯大林舉薦。
卡岡諾維奇
1925年,斯大林親自接見了這個頓巴斯礦工,把赫魯曉夫這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人感動得一塌糊涂。
用他自己的在自傳里的話來說,就是他從此時開始就堅定不移支持斯大林。
這次見面后,赫魯曉夫回到烏克蘭任中央委員。
兩年后 ,蘇共各派勢力大決戰的時候,前來參會的赫魯曉夫,果斷地把烏克蘭代表團的票全都投給了斯大林。
此后他一路火箭升遷,到1932年他已經升到了莫斯科黨委第二書記。
粉轉黑的歷程
但也正是在這時,他與斯大林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1928年,斯大林頒布蘇共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了1932年計劃就超額完成指標,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
然而光環之下,盡是累累白骨。
因為斯大林的經濟模式,本質上就是壓榨農業反哺工業,工業發展得越猛,農民就會被壓榨得越慘。
而烏克蘭作為歐洲糧倉,更是莫斯科的重點壓榨對象。
以至于在1932年,這個全俄最富饒的地方竟然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饑荒。
赫魯曉夫得悉老家的災情后,哭求斯大林讓烏克蘭老百姓緩一口氣。
結果遭到斯大林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還被扣上了一堆帽子,嚇得赫魯曉夫再也不敢多言。
赫魯曉夫在烏克蘭這個地方傾注了畢生心血,現在發生這種事情,怎能不讓他對斯大林心生嫌隙?
斯大林
這場災荒也給斯大林帶來了龐大的政治壓力,連他的妻子都無法忍受丈夫的做法,在1932年開槍自殺了。
不滿的情緒日益發酵,最終在1934年,以基洛夫之死為導火索,斯大林發起了政治大清洗。
一場大清洗下來,蘇共的民主風氣徹底消散,政治局成為斯大林的一言堂,但凡敢發表反對意見都要被肅反。
這種氛圍在讓赫魯曉夫感到壓抑之余又十分憤怒,他被逼迫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了保命淪為斯大林的應聲蟲。
對于斯大林的感情,也從仰慕徹底變成了怨恨。
1953年 ,他終于熬死了斯大林,并在黨內斗爭中干翻了斯大林的繼承人馬林科夫。
赫魯曉夫無法理解激進工業化政策,對于國家大局有多重要,他也不想理解。
他只知道百姓苦斯大林久矣,黨員苦斯大林久矣。
斯大林
是時候撥亂反正,回到斯大林上臺前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氛圍中去了。
但斯大林的功績、斯大林締造的政治體系、斯大林留下的前朝老臣,就像三座大山一樣橫亙在他面前。
赫魯曉夫并不想一點點瓦解斯大林的影響力,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了,不愿意再等了。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摧毀斯大林留下的一切,那就只能徹底否定斯大林這個人。
至于此舉,會對共運大業造成什么影響,莫說赫魯曉夫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赫魯曉夫是一個很復雜的人。
他奪得最高權力之后,本來可以像斯大林一樣成為一個讓人敬畏的君主;也可以像勃列日涅夫一樣蕭規曹隨,你好我好大家好,對蘇聯的問題視而不見,能過一天算一天。
但他最后還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挑戰斯大林體系,無論如何還是可敬的。
俄奸之說,過分了!
本文由“文史風云”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