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阜陽網
黨建引領“荒廢地”蝶變“聚寶盆”
本報訊 (工商導報全媒體記者季思華 陳東海 薛良 實習生 高星 通訊員 張蕊)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2月27日,記者走進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袁寨鎮范溝村程家河灣生態養殖基地,看見數千只烏雞正歡快啄食。“我們村集體不僅在這里養了3000多只烏雞,還整合荒灘廢地種植了65畝辣椒,兩項年收入能到達近120萬元,村民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月還能人均增收3000多元,年底還能拿到2萬余元分紅,日子越過越幸福!”范溝村村民楊素敏開心地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在記者眼前的這片生機勃勃的基地,曾是運安商貿的廢棄林地。依托“支部共建、資源共用、村企共治、收益共享、合作共贏”的“五共”黨建引領模式,通過與“好婆婆公司”開展助農產業合作,2024年4月,范溝村居委會成立了程家河灣合作社,整合100余畝廢林地,發展辣椒種植和烏黑雞養殖,昔日“荒廢地”搖身一變成為了如今的“聚寶盆”。
依托黨建引領和產業合作,范溝村居委會又接續整合中康農業和胡同口農場200余畝土地成立寨南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把產業基地建在了群眾家門口,共種植辣椒165畝,羊肚菌23棚,預計年產值近百萬元,可帶動170余人就業致富。
“趁著春暖花開,我們村又在寨南加快改造10畝荒地,規劃建設起直供阜陽市區的‘小菜園’,讓范溝村居委會的綠色有機蔬菜直達全市人民的‘菜籃子’和‘餐桌子’。”袁寨鎮范溝村居委會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濤說。
三產融合激活“小香菇”大產業
在潁東區正午鎮吳寨智慧香菇產業園,現代化種植大棚整齊排列,工人們正將新鮮香菇裝箱發往長三角地區。產業園負責人王玉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產業園一期工程10個大棚年產鮮香菇500余噸,產值500余萬元,二期投產后深加工產品年產值預計能突破3000萬元!”
作為潁東區鄉村振興的標桿項目,吳寨香菇產業園以“三產融合”為核心,構建菌棒生產、種植、深加工、物流銷售、文旅體驗的全產業鏈。產業園內,菌棒廠區實現可視化生產,深加工車間將香菇制成醬料、脆片等高附加值產品,廢棄菌棒則被回收制成有機肥,形成“零污染”閉環。
更引人注目的是,產業園還積極與當地展開深層次合作,開設食用菌種養殖學科和直播電商實踐基地。“開設直播項目后,2024年我們公司已經實現線上銷售近300萬元,更是帶動當地村民十余人進入直播行業,實現了直播帶貨增收致富”,園區企業阜陽海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黎明說。
“目前,我們正積極協助產業園與安徽工投中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接合作,研發生產香菇功能性保健品,在二產方面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規劃三期工程,規劃香菇旅游項目,深入挖掘香菇產業文旅潛力,項目落地后預計帶動當地文旅產業價值1000萬元。”吳寨村居委會黨委書記馬立說。
科技賦能菌菇產業“點石成金”
踏入位于潁東區冉廟鄉境內的安徽百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智能食用菌大棚,眼前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的菌包以及一朵朵生機勃勃的各類菌菇。工人們忙碌地采摘菌菇,并迅速進行分裝,以確保這些珍品能及時送達市場。這些菌菇雖小,卻蘊含著不尋常的營養價值,其硒元素的含量比普通菌菇高近百倍。
“通過與中科院展開合作,我們經過技術處理將硒這一重要元素加入蘑菇種植中,生產的富硒蘑菇符合國家標準,同時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好,深受消費者喜愛。”安徽百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繼光說。
目前,該公司已流轉200余畝土地進行菌菇種植,年產值可達1500余萬,其中,僅富硒菌菇年產值便可達近800萬。同時,依托“企業+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該公司還直接帶動百余名農戶和7個村集體直接參與種植,實現每個菇房收入不低于3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品牌化方向和全產業鏈建設思路,延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撐產業鏈,逐步形成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區域大循環的、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生態,讓更多潁東‘土特產’變身鄉村振興‘金招牌’!”潁東區菜籃子工程推進中心主任梁啟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