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魔幻現實:從入職到失業,只需3天
小東的故事,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沉浸在“職場公平”幻想中的打工人。
2024年8月,他滿懷期待入職A公司,卻在第三天收到冰冷的微信:“你不用來上班了。”更魔幻的是,7天后,這家公司竟悄然注銷,仿佛從未存在過。
三天工資未結,賠償金無處討要,小東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無數勞動者在資本游戲中的縮影。
二、法院判決:注銷≠免責,資本逃不過法律鐵拳
面對小東的起訴,公司股東狡辯:“只是培訓,他能力不行。”但法院一錘定音:勞動關系成立,賠償必須到位!
法官指出,小東的工作內容、地點均由公司安排,符合勞動關系特征,即使未簽合同,權益仍受保護。
更關鍵的是,公司未經清算便注銷,企圖“金蟬脫殼”。但法律早有規定:股東必須對未清償債務負責。最終,股東王某、張某被判支付工資689元及賠償金5000元。
這場判決撕開了某些企業的遮羞布——注銷不是逃避責任的“免死金牌”,而是法律追責的起點。
三、法官提醒:勞動者的“救命指南”
公司注銷時,勞動者的血汗錢如何追回?法官給出三條出路:
1. 向清算組申報債權:若公司注銷前清算,勞動者可要求優先受償;
2. 起訴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未依法清算的,股東需“兜底”債務;
3. 勞動監察投訴:借助行政力量,倒逼企業守規矩。
這些途徑,是法律賦予打工人的“盾牌”,但前提是——你必須敢站出來。
四、我的憤怒:是誰在縱容“職場霸凌”?
看完這則新聞,我脊背發涼。
一家公司從招聘、用工到注銷,竟能如此行云流水地踐踏法律。三天辭退、七天注銷,像極了精心設計的騙局:用廉價勞動力試錯,再以“注銷”甩鍋。
更可悲的是,現實中這類“皮包公司”并不少見。它們吸干打工人的價值后,像吸血鬼般消失,留下一地雞毛。而勞動者,往往因“證據不足”“怕麻煩”選擇沉默,助長了資本的囂張氣焰。
五、當法律照亮黑暗,我們能否不再沉默?
小東的勝訴,是正義的勝利,更是對所有人的警示。
它告訴我們: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若你遭遇不公,請保留合同、工資記錄、工作溝通證據,勇敢仲裁、訴訟。
但更深層的拷問是:為什么勞動者維權總如此艱難?為何企業違法成本如此之低?
或許,只有當每個“小東”都敢于反抗,當監管的利劍始終高懸,職場才能少一些“魔幻”,多一些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