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安縣大盛鎮鐵塘村,紅薯種植歷史悠久,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粉條,因其制作的粉條色澤黃亮,耐煮勁道深受歡迎,成為市場“香餑餑”。近年來,鐵塘村通過發展特色手工紅薯粉產業,闖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走進鐵塘村,今年45歲的黃國輝正在制作紅薯粉,作為紅薯粉制作技藝第三代傳人,他對整套工藝爛熟于心,在土灶邊熟練地將紅薯淀粉糊放入漏勺,不斷捶打,面糊垂直漏進鍋中,順著開水翻滾成型。傳統手工紅薯粉的制作較為依賴季節,紅薯從地里收回后,需要從中提取紅薯淀粉,經歷清洗、碾碎、沉淀等十幾道工序,等到天氣好的時候才能開始制作粉條。
“我們剛做好的紅薯粉是熟的,需要通過風干‘返生’,霜降之后天氣轉涼,做出來的紅薯粉更容易‘返生’。所以,我們都是在霜降之后才開始制作?!秉S國輝說。
無論是燙火鍋還是用來炒著吃,大盛紅薯粉因其粗細適中、吃法多樣而廣受歡迎,連續幾個月以來,黃國輝已陸續制作紅薯粉一千多斤,訂單從周邊鄉鎮飛向各地餐桌,逢年過節紅薯粉更是供不應求。
“我們的紅薯粉采用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主要特點是韌性足,耐煮不容易斷;比市場上的粉更細,更容易入味,吃法多樣,吃起來勁道可口,回味無窮。”黃國輝說。
大盛鎮位于東安縣西北部,紅薯種植已有百余年歷史。在長期的紅薯食用過程中,形成了制作紅薯粉的傳統手工藝。但由于制作過程受季節影響,紅薯粉制作的最佳時期非常有限。
“計劃今年在村里建造一座冷庫房,讓紅薯粉制作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以此增加村民收入。”鐵塘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楊華說道。
為了讓傳統老味道煥發新生機,鐵塘村不僅邀請農業專家為村民培訓種植和制作技術,還利用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和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目前,鐵塘村擁有紅薯加工作坊80余家,每年生產紅薯10萬斤,產值達150余萬元。
“我們將整合資源,成立村集體合作社,將村民自己家制作的紅薯粉全部收購、進行包裝,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再統一銷售。”楊華說。
發展手工紅薯粉產業不僅增強了當地群眾對本土特色產業的信心,更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途徑,傳統手藝變成經濟效益,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記者:陳學華 唐佳莉 來源:東安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