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嵐圖汽車公布的2025年2月銷量數據引發廣泛爭議。官方數據顯示,嵐圖1-2月累計交付16022輛,其中2月單月銷量達8013輛,同比暴漲152%。然而,第三方上險量統計顯示,1月1日至2月23日期間,嵐圖實際上險量僅為11308輛,2月1日至2月23日上險量更是低至3703輛。若以此推算,嵐圖需在2月最后5天完成4300輛的交付,這一目標遠超其歷史單日銷售能力,數據真實性存疑。
一、數據對比:銷量“注水”痕跡明顯
1、4300輛缺口背后的邏輯矛盾
根據行業慣例,車企公布的銷量通常為批發量(交付給經銷商的車輛數),而上險量(車輛實際購買交強險的數據)更能反映終端真實需求。嵐圖官方宣稱2月銷量為8013輛,但截至2月23日上險量僅為3703輛,剩余5天需完成4300輛的終端交付,日均需交付860輛。而嵐圖2024年2月全月銷量僅為3182輛,日均不足114輛。即便考慮春節后銷售回暖,如此“爆發式增長”亦缺乏合理支撐。
(上圖數據來源于懂車帝-車系周銷量榜)
2、1-2月累計數據同樣存疑
1-2月官方交付量16022輛,但同期上險量僅11308輛,差額超4700輛。若以行業平均庫存周期(約1-2個月)估算,嵐圖經銷商庫存壓力或遠超正常水平,暗示其可能通過“壓庫”方式虛增銷量。
二、產品結構失衡:MPV依賴癥與純電短板
1、夢想家“獨木難支”,產品線嚴重偏科
- 1-2月銷量中,MPV車型嵐圖夢想家占比高達67%,2月前23天占比更攀升至72%。
- 轎車追光、SUV知音等車型市場表現疲軟,暴露出嵐圖在主流乘用車市場的競爭力不足。
PHEV與純電比例失調,純電戰略遇冷
- PHEV車型(插電混動)占比接近90%,而純電車型僅占10%。
- 這一比例與行業趨勢背道而馳:2024年國內新能源市場中,純電車型占比已超60%。嵐圖純電車型(如追光EV)續航、補能體系無明顯優勢,疊加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導致市場接受度低迷。
三、戰略隱憂:高投入與低回報的惡性循環
1、智能化布局“雷聲大雨點小”
嵐圖曾高調宣傳自研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技術,并宣稱年研發投入超20億元。但實際落地表現堪憂:
- 智能駕駛轉向華為合作:2024年底,嵐圖宣布放棄部分自研技術,轉而搭載華為ADS 2.0系統,側面印證其自研路線受挫。
- 智能座艙迭代緩慢,用戶反饋“功能冗余但體驗卡頓”,與蔚來、小鵬等新勢力差距明顯。
2、混動技術未形成差異化壁壘
嵐圖PHEV車型主打“高性能混動”,但其1.5T增程器、雙電機四驅方案與理想、問界等競品高度同質化,且能耗與成本控制不占優。
四、行業警示:數據泡沫與長期風險
短期“注水”或引發長期信任危機
虛增銷量雖能短暫提振資本市場信心,但若終端需求未同步增長,將導致經銷商庫存高企、資金鏈承壓。此前眾泰、寶沃等品牌均因類似操作最終崩盤。
純電布局滯后恐錯失政策紅利
2025年起,多地或將取消PHEV車型綠牌政策,并加大對純電基礎設施的傾斜。嵐圖若無法快速提升純電車型競爭力,恐面臨市場份額進一步萎縮。
結語:嵐圖需要一場“刮骨療毒”式的改革
銷量數據爭議背后,是嵐圖產品戰略失衡、技術路線搖擺與市場定位模糊的多重困境。作為東風集團高端化的“排頭兵”,嵐圖亟需:
1、公開透明回應數據質疑,例如公布終端交付明細或引入第三方審計;
2、重新梳理產品線,打破MPV依賴癥,提升轎車與SUV競爭力;
3、聚焦核心技術創新,避免盲目跟風投資,尤其在智能駕駛領域需明確合作或自研路徑。
數據或許可以“美化”,但市場的真實選擇不會說謊。 嵐圖若繼續沉迷于“數字游戲”,恐將透支品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