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俑,你第一時間能想起什么?
99%的人第一想到的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
然而,你知道嗎?
除了這個享譽世界的奇跡外,其實在漢代也是有“兵馬俑”:
漢兵馬俑 咸陽博物館藏
與秦俑相比,漢代的陶俑在造型上更加小巧,姿態上追求端莊、靜穆、謙卑的藝術風格。
看下面這張對比圖:
秦俑(左)與漢俑(右)頭部細節比較
你會發現:漢代陶俑比起秦兵馬俑的肅穆與剛烈,顯得平和而從容。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知道,任何藝術風格都與當時社會密切相關。
漢代,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社會文治武功,氣氛比秦要寬松得多,生機盎然。
自劉邦以“漢”號立國,這個奠定華夏文明共同體的王朝,就如初生少年,對什么都感興趣。
大家所見的漢墓隨葬器物囊括了現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林林總總的各個方面,甚至連看門狗都要埋進去。
那種心理,是一種追求“富貴昌、壽萬年”的心理。
漢代處于不同階層的人士,都抱有這種信念,比如,在漢代銅鏡銘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行文:“富貴昌,宜宮堂。意氣揚,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
生命、富貴、愛情;是那個時代人們赤裸的追求。
回到,漢代兵馬俑。
它是漢高祖劉邦的長陵陪葬物。
1965年8月在陜西咸陽楊家灣漢墓11個陪葬坑,共清理出583件騎兵俑,步兵俑、人俑等1900多件,號稱“三千兵馬”。
這“三千兵馬”,造型逼真,步兵俑隊伍嚴整,體現出了漢初軍陣的真實形象:
除了漢高祖長陵,漢陽陵也同樣出土了大量各類型的俑,整齊的隊列、氣勢威武的武士等。
整體看,騎兵俑都按真身四分之一比例制作,戰馬或安然站立,或昂首嘶鳴:
大騎馬俑
馬上的“指揮官”表情冷峻,威武彪悍,騎士手舉武器,握緊韁繩,好像正在準備向前沖殺。
步兵俑身著交領袍服,外罩黑色鎧甲:
步兵俑(個頭最高)
其中四人左手持盾下垂,右手原持長兵器,雙手均作持兵器狀:
依次為扛械俑、蓑衣俑、持盾俑、持械俑
漢俑隊列中,騎兵俑已經獨立地組成了一個陣容宏大的騎兵群,這說明當時騎兵已完全取代車兵,開始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
軍事史上,這個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代,曾依靠通盛騎兵取得對匈奴作戰的輝煌勝利。
小騎馬俑
有研究稱這是西漢周亞夫、周勃父子,周亞夫是開漢元勛,而周勃則因平定“七國之亂”而威震一時。
其中,《史記》曾記載過漢文帝犒勞軍隊的故事,對周亞夫駐軍的細柳軍,軍紀嚴明,剛正不阿,不畏強權大加贊賞。
秦兵馬俑
如果去西安參觀完秦始皇陵兵馬俑,再去觀看漢陽陵博物館。
你很能直觀的發現,西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在藝術風格上的明顯區別:
漢俑與秦俑
秦俑形體高大雄武,身高一般均在1·75-2·0米之間,而西漢兵馬俑一般身高多在60厘米以下,其塑造顯得小而精致。
秦俑雕塑手法凝練、概括、棱角分明,漢俑則理為形神兼備,刻畫細膩:
指揮俑
秦俑以陶質彩繪為主,氣氛多悲壯、嚴峻,而漢俑則題材豐富,格調多樣,充滿浪漫天真的生活氣息。
彩繪秦俑
秦俑以陶質彩繪為主,而漢俑有活動的臂膀,服飾為織物,更接近真實人物。雖然過了二千多年,附加的東西都已腐朽只留軀干,但仍然帶著鮮活的藝術魅力。
特別是漢俑面站上的微笑:柔和、溫順、謙恭。
他們這種愉悅的表情與當時提出的“無為而治,與民生息”有很大聯系。
漢文帝劉恒霸陵現已被找到,節儉的作風再一次得到印證。
史資記載,文帝是吃過苦的人,他穿著草鞋上朝,平民打扮,貴族女性衣服簡樸,節儉盛行。
西漢彩繪跽坐侍女俑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正是有了文帝劉恒、景帝劉啟兩代偃武修文,無為而治的方針,才迎來了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文景之治”。
而有了“文景之治”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穩定社會環境,才為后來漢武帝的開疆拓土,與匈奴作戰提供堅實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