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形態特征比較和系統發育分析,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團隊發表了一種菖蒲屬植物新物種——山柰(nài)菖蒲。
該成果近日在國際期刊《植物綱要》上發表。有趣的是,該物種是團隊學生在逛菜市場時發現的。
龍春林教授團隊進行菖蒲屬植物的集市調查
團隊博士生程卓說:“一次在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菜市場調研時,我跟隨導師驚喜地發現了一種和金錢蒲形態相似的民間香料,當地人叫它山柰,一般會種植在房前屋后,便于采摘。它能散發出一股茴香氣味,而且非常濃烈。”
“我們追蹤菖蒲屬大約有10年了。它很特殊,是單子葉植物最基部的類群,單屬成科并成目。不太嚴謹地說,它的‘親戚’比較少。此前被學界承認的菖蒲屬植物只有兩個種——金錢蒲和菖蒲。”
程卓在野外調查與入戶調研
團隊把山柰帶回實驗室后,采用代謝組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等多學科手段,找出了一系列新物種的證據。
他舉例,我們觀察它的微觀形態,發現果實有明顯的背縫線,并且葉柄基部呈紫色,苞片也比花序長很多。這些都和此前發現的物種不同。
綜合其外形、氣味以及系統發育等方面的證據,團隊證實,山柰是一種菖蒲屬植物新種,并根據當地的叫法為它命名。
山柰菖蒲(Acorus shannai)植物形態圖
山柰菖蒲
為何世代食用的植物還能算是新物種?龍春林教授解釋道:“‘新物種’是指‘在科學上首次發現并描述命名的物種’,它一般在此前從未被科學認知、在學術界并未作為獨立物種描述命名、沒有被合格發表。
因此,即使人們見過它、即便大家經常用到它,只要它‘與眾不同’、沒有按科學家們遵循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正式發表,就不影響它成為新物種。
其實像山柰菖蒲這類‘熟悉的陌生者’還不少,我們經常食用的黑木耳和金針菇也是近年來發表的新物種。”
龍春林教授采集百姓家栽培的山柰菖蒲
龍春林教授團隊介紹,對山柰菖蒲這個新物種的發現和確認,無異于對該民間香料植物的一次“正名”。特別是此前時有當地居民將其誤用作中藥“石菖蒲”并引起用藥安全問題,如今新發現有利于破解這一問題。
團隊還發現,民間使用的山柰菖蒲多靠人為栽培,野生種群分布較少。因此團隊呼吁,應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加強該物種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目前,團隊正在對山柰菖蒲開展深入的藥理活性研究,也從基因組層面解釋其產生獨特氣味的機制和原因,開發新品種、發掘其藥食兩用的潛力。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學之策,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分享,本文系網絡轉載文章,不涉及任何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標注來源,轉載僅用于學術新聞分享。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