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今天,重磅會議上線,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拉開帷幕,有幾件要事,需要著重分享一下,先宏觀再樓市。
首先是上面釋放了最新宏觀貨幣指導:
1、GDP目標5%。
2、赤字率4%,規模5.66萬億。
3、地方專項債4.4萬億。
4、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
5、特別國債0.5萬億,支持國有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
這是今年全方面的總量安排。跟去年相比,總數上多了2.9萬億資金,意味著大水將更加充沛。這些錢用在哪里呢?
消費、化債與房地產。
其實 2024 年最大的貢獻,就是測試出了經濟復蘇的主要路徑:
“兩新補貼”最為亮眼。
辦公室實習生小王昨天特別開心,跟我說,從京東買了臺筆記本電腦,國補+學生優惠,減免了 3200多,力度太大了。
不止電腦,手機和家電,都出現了消費火爆現象。其中手機等數碼產品,目前補貼申請人數已經超過 2000 萬,而家電,去年12月就完成了4585萬臺的銷量。
這些數據讓我們看到,只要讓利,人們的消費意愿還是比較旺盛的。只要按照這個節奏,繼續投入資金,釋放到各行各業,消費端就能帶動生產端,實現正向循環。
報告會還提出了提振消費十條措施,其中,幾條大家要注意:
1、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2、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
3、推動擴大入境消費
4、健全縣域商業體系
5、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
這5條所提到的賽道和行業,是今年的重頭戲,大家要多關注一些,更重要的是,今年大型設備更新也將正式啟動,想象空間很大。經濟復蘇有了強力的支撐點。
其次,就是樓市刺激。
無論是官方數據還是第三方機構數據,都證明樓市已經階段性穩住了。
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都在復蘇,特別是核心區高總價的新房銷售火熱,只不過非核心區郊區的房子量價還在萎縮,低能級城市的樓市還是不溫不火。
當然這是遠遠不夠的。
今天上午第二份工作報告,李強總理就談到了房地產,而且本次政府報告對房地產相關工作著墨頗多。
重點有以下幾條:
1、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
2、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
3、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
4、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范圍。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債務違約風險。
5、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6、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7、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8、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
足足8條,300多字,這在整個歷史工作報告會議上都是罕見的。
總而言之,歸結為:
“全面放開政策約束,下方權限落實任務,給地方更多支持,收儲去庫存,建設保障房,不要多蓋房,而要蓋好房,多在存量核心區做文章,少城市邊界做擴展。”
這符合房地產調控的第一性原理,縮減供應,提振需求,以達到房價回歸的作用。
其實我更關心的是,國家到底愿意給地方撥多少錢,用于收儲。這個會上沒說,但根據最近各地的表現,今年不會少。
比如今天看到一個消息,湖北大學,直接花了2個億,采購旁邊的商品房,作為學生宿舍。
這個玩法太猛了,不止是政府收儲,而是“定向量化”的邏輯。啥意思呢?
就是地方國資開發商品房,然后再賣給國資。
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并非無效空轉。
通俗來說,政府像「中間商」一樣,把國企蓋好的閑置房子買下來給學生住。
表面上錢在體制內轉了一圈,實則同時解決了房企債務、學生住宿、銀行放貸需求、周邊商業冷清四大問題,還避免了新建宿舍的漫長周期。這種操作好比「用疏通水管代替全面換管」,屬于低成本補短板的靈活策略,還帶動了上下游,比如建材、裝修、物業等業務的增長。
將房地產庫存轉化為教育基礎設施,點對點打通產業鏈堵點,形成閉環價值流。實現資源錯配的矯正。是一招好棋。
那么未來,其他政府單位、國央企、事業單位都可以通過這種玩法,定向收儲做人才宿舍。或者引入資本,做人才公寓,服務城市發展。
這條產業鏈就盤活了。
對于樓市來說,只要庫存去化完,而新增庫存能合理控制住,那么房價就能穩住。
據說,大會開完后,房地產相關部門又緊急開會,一位重要人物強調:
“接下來,各地要在落實上真抓實干,不能推卸主體責任,轉移給基層政府。基層政府也要善于作為,不要‘等靠要’,錯失最好調控與發展時機。穩住房地產,對于穩經濟、穩就業、促民生具有積極意義。”
看來,今年穩房地產成了鐵律,接下來這段時間,各個城市基本都會加碼推出“止跌回穩”政策,全面趕赴小陽春。
大家要積極評估自己手里的資產,該買的買,該賣的賣。這一波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置換機會。
最后一個是對人工智能、科技和文化產業的肯定,當然這部分并不是出自于政策之手,而是源于民間創新者的努力。這也直接帶動了民營經濟信心的恢復。
今年中國經濟格局呈現出“新質生產力沖鋒在前、房地產經濟托底護航”的雙輪驅動特征。
整體來說,經濟基本面會比去年要好得多。有挑戰和困難,但更多是撥云開霧的希望,信心和價值回歸,也會帶來一波波新的機遇。
如果喜歡,請點個贊或在看。可以加入下面星球,我會在里面每天寫更多的信息和分析,跟93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分享財富保值秘密,歡迎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