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地產市場30年風云:泡沫、危機與復蘇
1999年2月4日晚,東京城喧囂依舊。銀行與商場人潮涌動,車燈閃爍,這座城市似乎還未從泡沫破裂的余波中完全走出。彼時,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已過去九年。兩天前,為應對通縮,日本央行首次推行零利率政策,試圖借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
消息一出,民眾紛紛涌向柜臺與ATM機取錢,畢竟存款不再保值,與其放銀行,不如藏于自家床底。這般場景,上一次出現還是在80年代,只是那時銀行的5年定期能讓本金顯著增值。一取一存間,十年光陰,世事巨變。當國家不再提供升值庇護,民眾陷入慌亂,紛紛自尋出路,即便明知房子和土地是造成當下困境的部分原因,也只能將其作為最后的依靠。
1996年9月23日凌晨,漫畫大師藤子·F·不二雄因長期高強度工作,肝衰竭倒在畫臺前,享年63歲。消息傳來,讀者悲痛萬分,不僅是哀悼大師的離去,更是感慨其作品所引發的共鳴。在他的筆下,大雄家二樓抽屜里藏著時光機,那時的人們無比渴望能借此回溯時間,改變現狀,哪怕只回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也好。
1991年底,在浩劫前夕,村上春樹的《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成為當年暢銷書。日本民眾仍堅信大國崛起雖有波折,但前景光明,放眼全球,舍我其誰。盡管當時日本央行已開啟三重野康的暴力加息,且出臺了影響后世兩代人的《土地基本法》。
但民眾大多認為這只是新官上任的口號與市場波動的技術性調整,覺得政策主要針對囤地的開發商和大財團,自己買房不過是搭乘時代快車,只求有個安身之所,房價遲早會回升。畢竟房產與國家經濟緊密相連,政府不會坐視不管。而且東京房價已連漲17年,這已成為一代人的信仰。
然而,當風暴來襲,山頂閣樓最先晃動,而山腳野草傷亡最重。少數清醒者的警示,淹沒在泡沫膨脹的慣性中。1992年,地價稅法加碼,日本政府整合分散的房產稅,強化固定資產稅評估機制,提高對空置房、多套房稅率。幾乎同時,日本地價在連漲17年后暴跌。日本民眾首次直面地產泡沫的恐怖,時代變遷,財產不再穩定,經驗也不再可靠。個體在宏大敘事下,顯得無比渺小。
NHK新聞采訪中,著急賣房的中島賢一手持房產手冊,在中介門口向路人展示戶型圖,報價一降再降,卻無人問津。在那個時期,像中島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的名字或許不同,但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1992年,東京都新區地價相較1991年平均下跌31.27%,部分地段跌幅超40%,港區赤坂一套高級公寓價格從1991年的1082萬日元每平米,到1992年8月跌至不足500萬日元每平米,一年跌幅超50%。半生財富,一朝歸零。
地價下跌引發樓市崩盤,資產衰退從樓市蔓延至股市。金融機構賴以生存的土壤被破壞,1992 - 1994年間,日本倒閉企業激增至2.1萬。1993年,日本招聘崗位驟減三分之二,“就業冰河期”一詞誕生,此后12年,日本大學生就業率從85%降至55%,終身雇傭制度動搖,兼職工大量出現,派遣文化盛行,派遣巨頭帕索納市值突破4000億日元,其老板留下“21世紀,人才是可替換的零件”的言論。
自1992年起,居民收入隨房價腰斬,期房斷供蔓延。銀行為清理不良資產,將未封頂公寓變為法拍房,而瀕臨斷供的普通人急于回籠資金,進一步壓低價格,房價一路暴跌。這場下跌持續了14年,據日本不動產協會2008年行業數據白皮書,東京等核心城市2002年前后觸底,地價跌幅從67%逐步收窄,全國地價下跌至2005年基本觸底,六大都市圈商業地產跌幅一度超73%。
泡沫破裂后,日本面臨諸多難題,如基建后的地方債、企業惡意破產后的不良資產清理、資產負債表衰退及長期通縮等。相較于房地產這個長期頑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才是更為緊迫的問題。此前,日本政府和銀行吃下大量不良資產,千禧年后,日本家庭消費率不足50%,進入低欲望時代,勺子化老齡化初現端倪,購房人口較10年前減少12%,住房套戶比達1.13,人口因素壓制購房需求。
面對房價連年下跌,政府的目標很明確:止跌與維穩。關鍵在于為房價尋找合理平衡點,即“房價之錨”,最終選擇將房價與居民收入錨定。到2004年,東京房價收入比從泡沫高峰期的30降至8.07,意味著當時東京30歲左右男性,以薪資中位數,8年可全款購買一套70平米無公攤、送陽臺、零首付、貸款利率0.5%、貸款期限35年的新房。
即便如此,年輕人仍覺得壓力大,銀行則提出可選擇浮動利率,實際利率可能降至0.2% - 0.3%。同時,針對年輕人提出的家庭債務問題,2003年后政府對大量房產進行債務重組,展期或減免債務,實在還不上房貸的,銀行收房后再低價租給原房主。
2002年,房產下跌十年后,日本政府為穩定房價,逐步停征地價稅,大幅降低土地轉讓稅。這一舉措既打擊了土地投機,又推高了地價預期,蟄伏的地產商重新活躍。2003年,六本木新城建成,創造年租金1200億日元的神話,東京灣填海造陸項目推進,不動產交易法修訂允許外資收購商業地產。
2005年,消費稅從1%提至3%,倒逼房企轉型開發住宅。200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推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J-REIT,房價開始緩步回升。
但好景不長,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銀行間不再拆借,隔夜拆借利率暴漲,美股、中國股市暴跌,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冰島國家破產,希臘瀕臨脫歐。日本房地產市場再次遭受重創,東京都新區地價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再跌12%,北海道西張市出現一日元別墅。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次年提出“安倍經濟學”,包括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性的經濟政策、喚起民間企業投資的成長戰略。日本央行在黑田東彥主導下開啟無限量貨幣寬松政策QQE,直接買入房地產信托基金J-REIT托市。
隨后一系列政策出臺,如降低企業所得稅刺激企業投資,將觀光立國定為國策,推出民宿特區和經濟特區,提高購房補貼,延長房貸利息抵稅政策等。在這些政策推動下,東京涌入大量熱錢,海外炒家紛紛掃貨,日本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2013 - 2019年,全國住宅價格指數上漲35.1%,新建公寓銷售套數增長37%,公寓價格漲幅達83.7%。2019年后,日元貶值引發資產通脹,高端房產市場火熱。
如今,對比東京與其他國際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2024年東京二十三區二手公寓房價收入比約為11.3倍,低于紐約、倫敦、巴黎,與上海、北京相比仍有空間。回顧日本房地產30年,市場要健康繁榮,房價需在“房價之錨”范圍內,房價上漲需居民收入跟上。歷經30多年,東京房價重回泡沫時期,購房心態卻截然不同。
2024年,日本出現股市、樓市、企業利潤率、最低實薪新高,甚至股神巴菲特囑咐做多日本地產。然而,房地產神話的盡頭或許是房產回歸平凡資產屬性,房子終究是用來住的,當房價脫離生活實際,便需思考城市究竟是為人還是為房而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