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棲霞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版本發布,我大概看了一圈,發現相較于2023年公布的草案版本,有不少變化,我挑一些比較明顯的、大家可能比較關心的說一說。
中心城區縮小
首先是中心城區的范圍稍有縮小,大體上沒有變化,但滬寧高鐵南側,江蘇園博園的區域被劃出去了,不過實際上并沒什么影響。
發展目標
當初草案中有提到2035年的目標人口數,比如常住人口要達到142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要達到180萬人。
2024年棲霞區的常住人口是101.27萬人,和十年后相比有約40萬人的差距,要實現這個目標,未來每年至少要增加4.1萬人。而南京全市2024年常住人口才增加3萬人,顯然這個目標很難實現。
或許是這個原因,所以在批復版中好像并沒有對于人口提出具體目標。另外對于2025、2035、2050三個時間節點的目標描述也明顯更加簡潔。
跨界合作
在跨界地區協同發展中,草案版明顯可以看到新港和龍袍的互動,但批復版本中好像沒寫這么細致,而且看圖描述的反而是仙林與儀征在構建互動。
草案中這一環節中幾乎沒有龍潭什么事情,但批復版增加了龍潭和下蜀之間的跨界合作,或欲通過發力龍潭強化南京和鎮江之間的關聯度。
龍潭上位
這部分就更加明顯了,在草案中棲霞的核心是棲霞山+仙林湖+龍王山以南(原紫核棲霞部分),是一個南北的短主軸線。而在批復版中,這條軸線徹底消失,這意味著這三個區域實際上做了弱化處理。同時江南主城棲霞片的核心點也從之前的仙林湖周邊,明顯向西轉移。
而過去存在感較低的龍潭新城,這次大大方方的走上了舞臺,大有棲霞雙中心的感覺。棲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也轉變成了東西方向的帶狀形式。描述變成了一江、一脈、一帶、帶狀組團等等,顯然和草案版有巨大的區別,草案中更像是一個四散形式,而批復版變成了條狀,空間邏輯全都變了。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明明上面對原紫核區域已經做了弱化處理,整份規劃,孟北和西崗(原紫核的東半部分)的存在感較低。
但在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中,卻將仙林副中心放在了孟北、西崗一帶。這就讓人有些疑惑,這棲霞的中心到底在哪?
通用機場
還有一個區別,在草案中,龍潭并沒有通用機場的標識,而批復版中增加了通用機場的位置。
棲霞這次公布的批復版,變化還是不小的,已經不是微調,在邏輯層面也有巨大的轉變,總體來說更加符合現實邏輯,很多地方在我看來倒是比草案版本更加合理。
尤其把龍潭提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上,對于龍潭的描述也更多,未來將打造成公鐵水聯運樞紐,江南聯運樞紐等。
我認為這個思路是對的,通過加碼龍潭,強化寧鎮揚的聚合關系,雖然今天看來有點晚了,但我覺得依然很有現實意義,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