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毅元帥寫的《贛南游擊詞》,記憶最深刻的一段是: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
詩中描述的是1934年秋,中央蘇區和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失利后,紅軍主力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而悲壯的漫漫征程,踏上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了掩護主力紅軍戰略轉移,牽制和消滅敵人,策應主力紅軍長征,當時組織決定留守一支隊伍在當地打游擊。
這支留守紅軍游擊隊,這支留守部隊艱難不比長征的紅軍處境好,首先面對數十倍的敵人大規模的“搜剿”,為了保存實力,只好躲避到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其次敵人進行封鎖,阻斷游擊隊與群眾的聯系,游擊隊經常處于缺衣斷糧的境況,大家只好用野菜充饑。有時,沒有鍋做飯,大家就地取材,從山上取來一截竹筒,捅開竹節,裝進米和水,用泥巴封住兩頭,橫放在火堆中,等到竹筒將要燃著時,劈開竹筒就是熟飯。
紅軍游擊隊資源短缺,居無定所、條件艱苦,歷經槍林彈雨,浴血奮戰,但是大部分都失敗了。當然,活躍在粵贛邊陳毅等領導的這支隊伍,歷經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最后取得了勝利,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鍛煉出一支堅不可摧的抗日武裝,同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樣,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同樣,在湖北、湖南、江西交界處湘鄂贛邊蘇區,同樣留守著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紅軍第十六師,這支隊伍與數倍于我的國民黨軍隊展開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今天介紹曾經擔任少共湘鄂贛省委書記,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紅16師政委,領導領導堅持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的開國少將劉玉堂與他弟弟劉蘭啟的故事。
劉玉堂,原名劉金啟,江西興國長崗鄉合富村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他少年時學過木匠,他天性憨厚、堅強勇敢。此時,老家來了紅軍,他報名參加,由于工作積極,作戰勇敢,他很快就晉升為少共興國、會昌、寧都縣委書記,江西省少先隊隊長,少共湘鄂贛省委書記,中共湘鄂贛省委組織部長,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主力紅軍長征時,由于他在地方工作成績突出,奉命留守湘鄂贛蘇區開展武裝斗爭。
此時,紅軍要擴大隊伍,作為重要干部的劉玉堂回到家鄉,村里很多人都參加了紅軍,大家都高唱著:我們是模范師,堅決地、勇敢地武裝上前線,做一名英勇無敵紅色戰斗員,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威武雄壯地開赴反“圍剿”前線。其中,劉玉堂的弟弟劉蘭啟也跟著哥哥參加了紅軍隊伍。
沒有跟著哥哥參加紅軍之前,劉蘭啟只是一名懵懂少年,是村里兒童團的一名領導,承擔著鞏固紅色政權、宣傳新風俗、宣傳革命道理、做紅軍的后備軍等重要任務。具體工作是放哨、查煙賭、破除迷信,我們的武器主要是木槍,也有幾支梭鏢。除了上課外,我們還要定期下操場訓練。我最喜歡上唱歌課,在課堂上我學會了很多歌,經常選去慰問演出。”
采訪他的時候,劉蘭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當年兒童團的歌謠:“哎呀嘞,赤衛軍,少先隊,快快拿起槍,加入少共國際師,勇敢武裝向前進。我們是工農的兒子,我們是工農革命軍,高舉我們的紅旗大沖鋒,殺敵人,有決心。” 兒童團宣傳少共中央局“創建100萬紅軍”的號召。
采訪劉蘭啟的情形
劉蘭啟跟著哥哥當紅軍后,先是擔任擔任勤務兵后轉為通信員,劉蘭啟說:“二哥當時配有一匹馬,行軍時可馱行李。但在一次摸黑過深山時,我沒有牽牢韁繩,馬失足掉下溝澗摔死了。之后,我只能肩挑行李行軍。1934年11月,主力紅軍長征一個多月后,湘鄂贛省委在平江黃金洞召開會議后,玉堂哥改任組織部長。”隊伍跟隨著紅十六師參加戰斗。
剛開始紅十六師很強大,在通山、崇陽、修水、平江等地,一舉摧毀國敵軍在湘鄂贛游擊區邊界構筑的碉堡封鎖線,向鄂東南行動。此時,敵人惱羞成怒,調集數十個團的重兵分布湘鄂贛,“進剿”以平江虹橋為中心的游擊區,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決定突圍轉移,從此隊伍便進入扼湘鄂贛三省要沖,鋸嶺馳原,歷為兵家必爭要地的麥市一帶。
當時,由于紅十六師與長征的中央紅軍失去了聯系,難以從大局上掌握國民黨軍的調動情況;同時白區工作又沒有得到恢復,難以獲得確切的敵之情報;加上戰略思想沒有轉變到游擊戰上來,仍繼續把游擊區各地的一些小游擊隊升級或編入到紅16師中來,使紅軍失去了耳目,對敵人的大舉“清 剿”全然不知,當敵人逐步逼近之時,合圍計劃已接近完成,在紅軍活動的四周構筑了大量碉堡,大小道路要道關口設有防御工事和障礙物,建立了一個大包圍圈和三道封鎖線,大包圍圈內又有許多小包圍圈,形成層層包圍、連環包圍的態勢。這個包圍圈逐步向湘鄂贛機關及紅 16 師困在層層包圍之中而置于死地。一時間,湘鄂贛邊游擊區又一次走到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
面對敵人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此時,處在深山之中的紅軍隊伍條件非常艱苦,斷糧斷鹽斷藥,缺衣少食,還沒有彈藥。一身破衣干了濕,濕了干。劉蘭啟一直跟著哥哥劉玉堂,那一年剛好過年,大年三十除夕那一天,他們轉移到一座大山上,領導說大家辛苦了一年,就坐在一起吃個年夜飯吧,便在山上找了一個“香菇客”丟棄的草棚,幾位領導和勤務兵們圍在一起就要吃年夜飯。
一聽到吃年夜飯,當年只有十多歲的劉蘭啟正長身體,好幾個月不知肉味的他,非常高興,心想這肯定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本來想在過年的時候憋足勁吃上一頓雞鴨魚肉,解解饞,正咽著口水,來到大家坐著鋪開一塊布當餐桌的地方時,只見只端上來一道菜:蕃薯絲煮野菜。動筷子一吃,沒有鹽沒有味,難以下咽。
此時,心里萬分失望的劉蘭啟小聲對哥哥發牢騷說:“哥,今天叫花子都有年飯吃,我們當紅軍,卻要吃這樣的豬食。”當政委的劉玉堂瞪他一眼,訓斥道:“亂說話,你擾亂軍心!以后再敢這樣說話,我就槍斃你。”嚇得他趕緊承認錯誤,作了檢討。
這一頓年夜飯吃過之后,劉蘭啟從此不再在領導的身邊了,被哥哥調到一線部隊,緊接著,整個部隊進入一次最危險的突圍,盡管我英勇的紅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勇敢殺敵,然而,由于敵人過分強大,最后隊伍被打散,作為政委的劉玉堂在大家的頑強戰斗下,終于率領部分人馬總算順利地跳出了包圍圈。
隨后不久全面抗戰爆發,劉玉堂作為湘鄂贛省紅軍和平談判代表,前往武漢等地舉行談判,并擔任湘贛游擊支隊副司令員,將隊伍改編新四軍第一團奔赴抗戰前線。解放戰爭時任獨立團團長、大隊政委、運輸部長等職務,由于他工作突出,建國后授予少將軍銜。
劉蘭啟在跟隨部隊的突圍過程中,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當他轉移到一個山坳時,被大隊的敵人發現了,通過激烈的戰斗,隊伍被打散,在戰斗過程中他不幸負傷,他跟著幾位戰友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離開虎穴又入狼窩,竟然跑到敵人的指揮部去了,最后被敵人抓住,后來敵人一看他小小年紀的確不象什么當官的,罰他們做了一陣苦工,押解回了原籍。便回到老家鄉下安心地種田,由于后來老家成了白區,自此,劉蘭啟和哥哥劉玉堂也從來沒有聯系過,他也因此成了失散老紅軍。
直到全國解放幾年后,劉蘭啟才知道哥哥當了將軍,他非常高興,便來到武漢找到哥哥,劉玉堂一見到他驚訝地抱著他說:“小弟,你還活著!我以為你在游擊戰爭中哪次突圍犧牲了呢。”劉蘭啟向哥哥介紹了自己脫險的情況,隨后說,現在你當了這么大的官,又是和平年代條件好了,沒有什么危險啦,就照樣安排我當你的勤務兵吧。
此時,哥哥劉玉堂說,此一時彼一時,況且你紅軍時期有勤務兵都當不好,你趕緊回家參加土地改革,好好搞生產。顯然是對他當勤務兵時那艱苦的除夕年夜飯發牢騷的事情記憶猶新。劉蘭啟于是回到家鄉務農一輩子,有家有空的時候,經常唱著紅軍時期的歌曲,到縣城將軍廣場撫摸哥哥的雕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