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微信號 :tyzz1996
天有際,思無涯。
沒有固定組織、統一宣言和完整藝術綱領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卻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其蘊含的反傳統和革新精神是彼時的印記,也正是此時所缺失的。
2022—2023年,唐棣為《天涯》雜志撰寫《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相關文章,“新浪潮小史”為系列主題,陸續連載。2025年3月,這些文章結集成《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一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今天,我們就來隆重介紹這本書,并且附上這本書的后記以及在《天涯》連載的“新浪潮小史”文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輕的影評人拿起攝影機,向僵化的傳統電影宣戰。他們的電影充滿活力、反派精神和實驗精神,像一股猛烈的逆風,吹散了戰后法國電影的沉悶與枯燥,也揭開了世界電影史新傳奇的帷幕。
這些年輕人后來成一代影響巨大的“電影大師”,他們是:將電影拍攝當成延長童年的游戲的特呂弗,把鏡頭當作武器的戈達爾,以電影對抗時間的瓦爾達,堅持愛情故事敘述的侯麥,執著于類型片、批判性的夏布洛爾,如散文作家般的影像作者克里斯·馬克,傾向于紀錄片性質的創作的阿倫·雷乃,最為狂熱的影像藝術家里維特,專業感強的全能導演路易·馬勒……
他們用鏡頭書寫叛逆,用膠片點燃激情,用青春追逐夢想。法國新浪潮不僅是一場電影運動,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自由、真實和創新永恒追求的精神,一種“永不合群,隨時反抗”的精神,一種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精神!
導演特呂弗說過,生活就是銀幕!新浪潮導演用電影記錄年輕一代真實的生活,本書則通過文字記錄新浪潮導演的電影與生活。事實上,新浪潮本身就是一部偉大的永不落幕的大電影!
這本“小史”有大亮點
★《天涯》雜志以專欄形式連續刊載,在思想、文化界引起關注。
★一本“新浪潮”寫“新浪潮”之書,作者被譽為國內“作者電影”代表人物之一,被影評人毛尖稱為“先鋒小說與新浪潮電影之子”。
★目前為止,最完整“特呂弗創作年表”首次呈現,帶你感受一個“明星導演”的悠悠歲月!
★作者如在咖啡館和你聊天一樣,娓娓道來,既有電影賞析,也有明星導演們的生活趣聞。
★百余部電影,數十位名導演,一場關于電影美學的盛宴。
★知識性、趣味性、詩意性交融,重返新浪潮激情燃燒的歲月!
名家名刊 · 傾情推薦
人們在說新浪潮時,其實并不太清楚“法國新浪潮”真正指什么,它慢慢被引用到其他地方,成了一個新詞。在做這樣的外延時,每個地域的“新浪潮”都是不一樣的……唐棣用文學的視角和專業的熱誠,在這段歷史中,不懈追問精神上一致的東西!
——萬瑪才旦,“藏地新浪潮”代表導演
唐棣像先鋒小說和新浪潮電影之子。在這個狼奔豕突的世界,他用一本影史之書叫停我們,和他一起重新發現被理性屏蔽的鮮活生活。
——毛尖,著名影評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我寫作最大的啟發就是來自新浪潮、費里尼、布列松。他們的電影令我發現我們周圍的文化(寫作)千古未有的做作、不誠實?!靶吕顺本瘛本褪遣蛔鲎鳌⒄\實!誠實不是價值觀,是對無的感受。無不是沒有,而是不可說者,說不可說之說。
——于堅,著名詩人、散文家
唐棣用文字書寫鮮活的電影記憶,喚起我們看電影的欲望。今時今日,透過他的文字徜徉電影史,做個“電影資料館的孩子”,何其幸運!
——沙丹,中國電影資料館資深策展人、電影史研究者
法國新浪潮電影,蘊含的反傳統和革新精神是彼時的印記,也正是此時所缺失的。唐棣用一部“新浪潮小史”梳理這一電影運動的緣起與發展,新的電影藝術參與改造現實的巨大能量可見一斑。
——《天涯》雜志
《天涯》連載
“新浪潮小史”系列(部分)
小史 · 后記
《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后記——
新浪潮:一樁六十六年前的電影傳奇往事
文/唐棣
本書所收文字,刊載于《天涯》雙月刊雜志2022年3期至2023年3期,總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
在我看過的電影里,從情感上來說,新浪潮電影無疑是最富激情、最自由的。也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新浪潮電影不如好萊塢大片好看。但在我心中,新浪潮電影不是僅停留在“好看”這個意義上的,它還和很多東西密切相關,比如審美、文化等。如《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里所說,與評判一部藝術作品的好壞相比,“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何處、何以融入現代藝術史”。雖然新浪潮發生和發展的背景,和中國的環境、文化、歷史等情況非常不同,但也有一點共通之處,那就是全世界年輕人對虛假的厭惡,對自由的憧憬。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法國電影新浪潮”,誰也不可能復制它,但我們是否有機會孕育自己的一波浪潮呢?時代變了,好萊塢電影的入侵,一刻也沒有停止,這就是現實。如一位電影圈前輩告訴我的:“現在的環境之下,經典理論需要不同的打開方式?!?/p>
“新浪潮”在國際上有個特別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它特別接地氣,它是低成本、小眾、藝術、實驗電影的發跡參考,代表不按常理出牌,打破戒律的創作理念;另一方面它又和高大上的“迷影精神”扯到了一塊兒。這頂大帽子一扣下來,再來一通理論渲染,不少年輕影迷就望而卻步了。
“新浪潮”這個話題好像很熱,實則往往夾雜在其他電影史敘述中,給人點綴之感。國內可見的關于“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專著不多,不同地區的版本算一本的話,加上由其衍生的新電影現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等地滿打滿算,不出 10 本,而研究好萊塢電影的專著,至少50本以上。
美國理論家羅伯特·C.艾倫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電影史:理論與實踐》里寫道:“電影史學家并不是在真空里工作的。他們采用的電影史研究方法無不受其文化、趣味和哲學取向的影響。研究歷史需要判斷力,而不僅僅是傳達事實。同樣,我們也試圖說明,閱讀電影史就是一種判斷行為,它要求讀者的主動介入。”
這段話對我啟發很大。這本書既然斗膽叫“史”,就還是從時間切面入手的“講述”。但我把新浪潮群體拍電影的生活當故事看,所以側重人物如何行事、如何交往(有些地方你把它當八卦也可以,希望它足夠有趣)。其次,在寫作過程中,不慎摻雜了一些個人關于攝影、哲學、藝術方面的粗淺看法。按說不該這么遷就個人興趣,但好在藝術的發展一直不斷向外吸收,從來就不是一件死板的事。
對我來說,重新打開“法國電影新浪潮”這樁往事的目的,絕不是想做電影史學家們做的那些事。我們都不是親歷者,歷史向來是舊聞,但我們的目光,卻可以是新的。
至于一個中國影迷為何選擇寫這段法國電影史,六個章節各有所述,倚重不同,此不贅述。
關于作者……
唐棣,1984年生于河北唐山,一個作家和電影作者。2003—2008年文學寫作;2008—2015年攝影、拍短片;2015—2018年影視編導,進行實驗影像創作;2018—2021年在《字花》(中國香港)、《南方周末》開設《電影書寫》專欄。2008年起,攝影、影像、電影作品在今日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波蘭文化中心、長江當代美術館、香港會展中心等地展出,入選香港國際電影節、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單向街“在影像中寫作”巡回展等多種節展,2014年獲新星星藝術獎年度實驗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