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發瘋式”網劇如何用荒誕照見現實?
近日騰訊視頻都市科幻愛情喜劇《濾鏡》上線后,憑借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創新設定成為2月現象級作品,上線首日即斬獲劇集熱度日榜亞軍,并在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穩步攀升至單日峰值26000。
衍生話題#濾鏡手鐲能有多離譜#、#檀健次戀愛腦人設#等在微博熱搜TOP10中占據三席,閱讀量破億。網友直呼“濾鏡的劇情起伏如波濤,像開盲盒一樣,太勾人了!”
開播三集封神,數據“狂飆”,絕對是2025年開年劇集市場的一匹黑馬!
反套路的“癲狂美學”
當奇幻設定撞上發瘋文學
《濾鏡》的爆火,本質上是一場對短劇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叛逆”。在短劇市場沉迷于“三秒一反轉、五秒一打臉”的卡點轟炸時,這部劇以“女主變銅人、變年畫娃娃、變羊駝吐口水”的荒誕設定,將“癲”字刻入創作基因。這種看似無厘頭的“發瘋”背后,實則是對觀眾情緒痛點的精準拿捏:
女主蘇橙橙的“一鍵美顏手鐲”不僅是奇幻道具,更是對當代人“顏值內卷”的辛辣諷刺。當她以不同身份應對職場PUA、社交歧視時,觀眾看到的是一場“賽博妲己”對抗現實的黑色幽默。
劇中女主面試被拒后當場掰碎蘋果反擊、變身獅子嚇退電車色狼的橋段,與年輕人“發瘋文學”高度共振——與其隱忍內耗,不如用荒誕反擊荒誕。
這種“癲狂”并非為獵奇而獵奇,而是以夸張外殼包裹社會議題,讓觀眾在“哈哈哈”中品出“刀片”——當濾鏡成為第二層皮膚,真實的自我該何處安放?
高口碑背后的爭議
狂歡之下的創作隱憂
盡管《濾鏡》豆瓣開分高達??,但爭議始終伴隨其熱度。
首先是抄襲質疑,女主通過手鐲變身的設定被指借鑒韓劇《內在美》,部分觀眾認為其“大力少女”特質也與《大力女子都奉順》雷同。
第二是選角爭議,檀健次的身高與現偶劇男主形象不符、與李蘭迪缺乏CP感等話題屢上熱搜,部分觀眾認為“姨感”削弱了蘇感。
另外是節奏失衡,前兩集鋪墊職場與校園回憶時,敘事拖沓老套,讓人勸退;后期方謹線(女二)的成長轉折缺乏細節支撐,口號化表達削弱了女性議題深度。
而且該劇配角“配平”套路太明顯,閨蜜與男主好友強行組CP、姐姐被男配一見鐘情等設計,暴露了言情劇“全員戀愛腦”的窠臼。
最重要的是,這部劇主題表達很割裂,對“容貌焦慮”的批判止步于“接納真實自我”的雞湯,未深入探討結構性歧視的根源,看似掏出來一把鋒利的刀,實則是糖做的蜜三刀。
給短劇的啟示:與其內卷反轉,不如重構敘事邏輯
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濾鏡》的突圍,的確為短劇創作提供了一些破局思路。
當短劇市場充斥贅婿逆襲、戰神歸來的套路時,《濾鏡》用反套路的荒誕設定反而能刺穿觀眾麻木的神經。例如將職場壓力具象化為“變身垃圾桶躲領導”,用奇幻解構現實。
短劇不必局限于狗血反轉,可嫁接社會熱點。如AI換臉詐騙、職場性別歧視,讓娛樂性與批判性共存。
正如《濾鏡》編劇桐華所言:“觀眾早已厭倦了完美NPC,他們需要的是能照見自己狼狽與勇氣的鏡子。”
當短劇沉迷于用算法投喂“電子榨菜”時,不斷創造更快的卡點、更密的反轉時,或許更需要一場“發癲”創新——畢竟再精巧的反轉,觀眾看多了也會膩。
歡迎提供一手新聞線索
歡迎投稿,講述你一線的真實經歷
一經采用,將獲得豐厚獎金
可聯系劇風營記者老金:13699142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