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房地產市場迎來新一輪政策調整窗口期。央行年初宣布進一步放寬房貸利率浮動空間,疊加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加速落地,樓市預期逐步修復。然而,政策紅利傳導至土地端仍需時間,市場分化態勢愈發顯著。
作為長三角重要腹地,安徽省土地市場在2025年開年呈現“冰火兩重天”:省會合肥以絕對優勢領跑,部分地市成交“掛零”,縣域市場則上演“強者恒強”戲碼。本文基于最新土地成交數據,深度解析安徽土地市場結構性特征,為行業參與者提供關鍵決策參考。
NO.1 | 壹
市域榜單:合肥“一家獨大”,皖北城市逆勢突圍
數據亮點
合肥成交金額22.19億元,占比52.7%,成交面積29.25萬㎡,土地均價全省最高;
阜陽、六安分列二、三位,成交金額合計12.36億元,但地價差異顯著;
淮北、淮南、池州三城“零成交”,皖南部分城市土地市場近乎凍結。
合肥的絕對優勢源于其產業集聚與人口吸附力。2024年合肥GDP增速6.2%,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0家,剛性購房需求支撐土地市場。而阜陽、六安憑借低成本優勢與城鎮化空間,成為房企布局皖北的“性價比之選”。反觀皖南,黃山、池州等地依賴旅游經濟,住宅用地需求疲軟,土地市場長期低位運行。
NO.2 | 貳
市區榜單:中小城市“失血”,房企避險情緒升溫
數據亮點
合肥市區成交13.35億元,占比62.7%,土地均價遠超其他城市;
安慶、亳州躋身前五,但成交金額不足2億元;
阜陽、滁州等9城市區“零成交”,房企投資全面收縮至核心板塊。
2024年安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滑,但合肥、蕪湖市場表現相對較好,但大部分城市去化周期較高。房企“用腳投票”表明:高庫存城市土地無人問津,銷售不暢直接壓制拿地意愿。
NO.3 |叁
縣域榜單:廬江、舒城領跑,超七成縣市“掛零”
數據亮點
廬江縣以5.97億元居首,毗鄰合肥的區位優勢使其承接外溢需求;
舒城、潁上、臨泉三縣成交額均超2億元,共同特征是人口基數大、城鎮化率低于60%;
43個縣域零成交,縣域土地市場徹底持續承壓。
縣域分化暴露安徽“單核驅動”模式的局限性。合肥輻射半徑僅覆蓋周邊縣域,而皖北、皖南缺乏次級中心城市,導致土地市場“強者愈強、弱者離場”。此外,縣域經濟依賴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導入不足,難以吸引房企長期布局。
NO.4 |肆
企業拿地:國央企“托底”,民營房企隱身
榜單透視
TOP20房企中國央企占比75%,地方城投拿地金額占比超40%;
中建國際投資、合肥瑤海區城市更新并列榜首(各6.74億元),項目集中于合肥舊改與產業配套用地;
民營房企安徽誠昌房地產等上榜,且多布局縣域低價地塊。
國央企主導反映市場風險偏好降至冰點。地方城投拿地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通過持有土地穩定市場預期,但若未來無法有效轉化為商品房供應,可能加劇區域債務壓力。
NO.5 |伍
未來展望:政策如何破局?
短期矛盾
土地市場回暖依賴銷售端復蘇,但居民購房信心修復緩慢;
縣域經濟造血能力不足,單純降利率難以激活土地需求。
長期破局點
- 產業先行:皖北城市需依托淮河經濟帶,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吸引人口回流;
- 合肥擴容:探索“合肥都市圈”跨市域土地聯動開發,疏導核心城市外溢需求;
- 模式創新:試點縣域“定向供地+產業捆綁”,降低房企拿地門檻。
結語:在分化中尋找結構性機會
2025年的安徽土地市場,是合肥“單極繁榮”與全域“冷熱撕裂”的縮影。短期看,政策利好難改謹慎預期,土地成交或持續低位震蕩;長期而言,唯有打破“單核依賴”,培育多中心城市群,方能實現土地市場的均衡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