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春雷了,一聲跟著一聲,響徹天地,雨水轟然而下,翻開日歷又到一年驚蟄,蟄伏許久的蟲卵和花蕾都將卷土重來,帶著橫掃千軍的氣魄,收拾舊山河。
重慶明月山上的管家們拍來山城的第一幕春色,油菜花這一點那一點冒出幾小撮,三兩束白粉色的野花枝斜著身子長出巍峨的綠山,迫不及待要見見春天,小池塘旁邊那株野櫻花樹已經亭亭玉立。
與此同時,巴谷宿集也等到了一個好消息。
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發布2024年全國甲級、乙級旅游民宿復核結果公告中,「巴谷宿集·飛蔦集」繼2021年后繼續霸榜,重慶唯一。
這部墊江民宿業的開山之作,成了最佳的頭部樣本,自2020年開業至今榮獲多方肯定:
雷聲驚醒仲春,飛蔦集繞山路十八彎又引領了一座山峰。
見證高山梯田里云霧聚攏又散去,山下縣城萬家燈火熄滅再燃起,無數次日出日落,花開稻長,人來人往,一片原本在時代奔流中沉睡經年的土地,因為這幾座鑲嵌于峽谷臂彎的民宿房屋,流動起全新的生息。
錨點選定明月山上800米的高海拔,道路雖蜿蜒曲折,但巴谷宿集的風景確實萬里挑一。
大大小小的山體彎曲之處,延伸出小塊平地,過去的人們發揮農耕智慧,犁地種植,造起老屋,世代綿延,時間久了,這里鮮有年輕人生活,只有樹蔭濃密之處仍有炊煙和狗吠,半山腰上那幾座空空蕩蕩的老屋經改造后煥然一新,14間客房,1座餐廳,1家咖啡館,2處無邊泳池。背靠高山,左右皆有緩丘支撐,東南方位向天地敞開,云霧涌動起伏,俯瞰著8公里外的墊江縣城。
環抱著一片馬蹄形的梯田,作為游人度假的核心景觀,春生繁花,夏長禾苗,秋收稻香,冬待雪花,四季交錯變換著賞景窗口。
自然的每分每秒并不相同,每一日的生活體驗也無法復刻。
做幾日山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彎腰親近土地,嗅著土壤的氣息,指尖拂過花香與池水,人的脊背蔓延植物的姿態,夏天跳進藍色碧波的泳池水,寒冬躲進佩玔的山間廚房,爐火旁窩著一團毛茸茸,手里被放進一杯熱咖啡,揉捏面團的粉塵浮在清透的空氣中,和笑聲一起。
去年山間廚房的主理人佩玔收養了山里的一只小貓和一只小狗,飛蔦集也進行了服務升級,開放寵物房。
小動物們自在撒野,飛躍田地,尾巴高高揚起喜悅和歡暢,就連淋雨也成了逃跑的好時機。天朗氣清時,漫野的星空會睡進呼嚕的甜夢。
此外,還會不定期舉辦親子活動,提供草坪婚禮個性定制,戶外瑜伽,頌缽療愈等。在這里,2小時的車程就能圓滿一次山城人日常的出逃,森林深處敞闊的大山大河終究是內心的歸處。
中國鄉村滋長著最適宜社會觀察的復雜且深沉的沃土,走進田野,與土地產生共鳴,幾乎是每個注重人文學科研究的藝術家們的必經之路。
在「偏向鄉野行」計劃里,我們邀請更多的「鄉野生活家」沉入鄉村,與自然和土地產生更親密的接觸,跟隨鄉村在歷史實踐里留下的文明足跡,挖掘人與自然的內在情感,讓藝術為它們鍍上一層全新的光輝,重燃蓬勃的生命力,由此鄉村的美才沒有機會成為日后的一聲嘆息。
藝術家張回切實地踏遍鄉村的土地之后,選擇了墊江的草把龍作為創作關鍵,草把龍儀式的目的是向龍王祈雨請福,制作材料非常簡單,是秋收后的稻草。舞動的草龍行走于街頭巷尾,在村人的水珠揮灑下栩栩如生。
他用山間枯樹、枯竹與稻草制作了一個龍頭的框架,將龍頭請到田壩之上。田埂與草木綿延,山霧時時襲來,龍身漫入其間。
「希望后來的人見到它,也可以為它添上稻草或樹枝,算作一種祈福」。
2023年的春天,藝術家李嬌嬌穿梭于巴谷宿集周邊的森林和村落,一深一淺地踩著下過雨后泥濘的土地,從腳下長上青苔的石頭開始,傾聽山谷里萬物細細的呢喃。
她發現,原本在屋頂整整齊齊擺放著的瓦片,當它掉落的那一刻,會長青苔,沾染上泥土,生出斑點,不斷與自然里其他元素發生反應,演化新生,而她只是接收到了每一塊瓦發出的信號,延續其直覺再創作。
這些作品展陳于梯田各個角落,即興的創作在山野的風中回響。
阿姨們經過,輕輕落下一句感嘆:「沒想到平常我們眼中毫無用處的這些東西,在她手里可以這么美。」
同年夏日,攝影師七七帶著幾位媽媽和孩子們來過夏天,她喜歡這里天然的土壤,多樣靈動的生態環境,無論是孩子的成長還是攝影師的創作,都需要豐富包容的自然滋養,所以一次又一次,她來到這里。
「廣闊的天地之間,父母緊張的心也更能放松下來,去真心地感受、欣賞和贊慕一個生命的生動和無窮可能。」
退出都市洪流,瑜伽旅修的引導老師宛辰與各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從探索身心、呼吸自然的正念瑜伽開始,在自然饋贈的寧靜之境中,她們撥開內心的云霧,瑜伽冥想、聞香品茗、頌缽療愈、以酒會友,四天三晚的瑜伽藝術旅修,宛辰說,重在感受。
「放松,再放松,專注于此時此刻。聽著巴谷雨聲,感受風擺弄稻田漾起的波浪還有潮濕的雨中氣味,樹木、土地散發的低語。」
「讓發生的,發生。」
說了那么多,獎項和榮譽,風景與體驗,藝術以及文明。
我們更在意,飛蔦集的到來真的有給這個原本不新潮也不起眼的縣城和鄉村帶來什么改變嗎?
越過重慶大山,被外派到內蒙、秦嶺、松陽等各門店并升任山果落餐廳主管的石沿云或許就是那個答案。
留守墊江門店工作多年的本地員工們也是有力的證明,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客房部的徐學會,入職三年多,在離家近的地方憑自己的長處擁有了新工作;客房部的劉瓊,照料旅人生活已經四年多,對邊邊角角都認真仔細;餐廳管家劉霞,三年來一直負責食客愉悅的就餐時間;廚師董平掌勺顛鍋三年,出品了許多令人贊不絕口的美味佳肴;還有年輕管家李香林,兩年多來以耐心服務接待了不少五湖四海的賓客。
那些跟不上新時代步伐的人,那些想回家但沒有好發展的人,品牌已經給出了一個新選擇。
未來,巴谷宿集將繼續發力,倚靠在地文化特性和IP影響力深耕細作,創建一個新餐廳,一家美術館民宿,一間稻田書房,一座天然湯池以及四季常開的小花房......鄉野智慧與現代力量結合,打造另一處「向往的生活」。
圖片來源于七七攝影藝術社、佩玔、朱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