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中國AI圈被一款名為Manus的通用型AI Agent點燃。這場由自媒體主導的“科技盛宴”,既展現了國產AI創新的活力,也暴露了行業深層的焦慮與矛盾。當技術突破與營銷敘事交織,當民族情緒與全球野心碰撞,Manus的爆火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AI革命浪潮中的復雜光譜。有人稱為AI范式營銷,有人宣稱其具有特別的創新力,光合聲創始人圖拉古認為,不論何種形式,都反映了人們對技術進步和產品好用的渴望,我們要警惕“AI 大躍進”,更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包容這一切,要著力構建技術可持續生態,弘揚技術務實精神。
一、技術本質:縫合創新與“套殼”爭議的邊界
從技術邏輯看,Manus的突破性更多體現在工程化整合能力而非底層創新。其核心架構基于多Agent協同框架(如Anthropic的Computer Use)與現有大模型(如DeepSeek、Claude)的調用,通過工具鏈拼接(雅虎金融API+Python腳本)實現任務自動化。這種“技術縫合”模式在工程層面具有價值——正如行業觀察者所言,“將已有模塊組合出流暢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但爭議點在于技術敘事與現實的落差。官方宣傳中“全球首款通用Agent”“超越OpenAI”等表述,與實測中暴露的局限性(如依賴結構化任務、幻覺率高等)形成對比。例如,在股票分析案例中,Manus僅調用公開數據接口生成報告,其底層邏輯與AutoGPT等開源框架并無本質差異。這引發技術派的質疑:究竟是“AGI里程碑”還是“高級套殼”?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技術評價體系的失真。Manus宣稱在GAIA基準測試中“擊敗OpenAI”,但該測試專為工具調用設計,與通用模型對比存在先天不公平性。這種“帶計算器參加數學競賽”的對比邏輯,折射出行業對技術驗證標準的功利性扭曲。
二、傳播邏輯:自媒體狂歡與行業話語權重構
Manus的走紅路徑與傳統技術產品截然不同,其傳播鏈條呈現三大特征:
1.自媒體主導的“認知造神”:3月6日清晨,數十家科技自媒體同步發布測評文章,標題清一色使用“中國突破”“吊打DeepSeek”等亢奮敘事,但多數內容止步于官方宣傳案例解析。這與DeepSeek當年從極客社區自然生長、再進入大眾視野的路徑形成鮮明反差。
2.邀請碼機制的“饑餓營銷”:內測碼被炒至5萬元、社交平臺“求碼”熱潮,本質是利用稀缺性制造傳播勢能。但矛盾的是,科技圈核心從業者普遍反映“未獲測試資格”,這與自媒體宣稱的“通過人脈獲取”形成微妙錯位。
3.跨文化傳播的“身份悖論”:創始人Pete在宣傳視頻中使用全英文介紹,官網僅提供X平臺(原Twitter)聯系方式,卻在中文互聯網強調“純中國團隊突破”。這種“墻內高舉民族旗幟,墻外淡化出身標簽”的策略,既迎合了國內用戶的集體情緒,又試圖規避海外市場的技術溯源質疑。
這場傳播狂歡背后,是行業話語權的結構性轉移。當技術專家讓位于自媒體KOL,當代碼質量讓位于朋友圈小作文,AI行業的價值評判標準正在被流量邏輯重塑。數據顯示,國內社交媒體Manus討論量超24萬條,而Reddit、Hacker News等國際平臺相關討論僅7條(含3條中文搬運貼),暴露出“內循環式自證”的生態困境。
三、行業反思:警惕“煙花式創新”,構建可持續生態
Manus現象暴露的深層問題,值得每個從業者警惕:
技術泡沫的風險:資本市場對“中國版ChatGPT”概念的狂熱(AI概念股單日漲幅超20%),可能催生更多“重營銷輕研發”的短期投機者。據知情人透露,Manus本輪估值已飆升至18億美元,但尚未跑通B端商業化場景,這與DeepSeek首輪融資前完成6個月客戶實測形成鮮明對比。
評價體系的扭曲:當傳播聲量成為融資估值的關鍵指標,當GAIA測試成績被選擇性放大,行業容易陷入“為榜單優化”而非“為場景服務”的異化狀態。某硅谷工程師評價:“中國的AI狂歡像是平行世界——這里討論如何用Agent炒股,我們更關心怎樣讓AI不做性別歧視推理”。
全球化能力的缺失:Manus在海外市場的冷遇(官網訪問需海外IP、國外討論近乎真空),折射出國產AI產品國際化能力的薄弱——既缺乏跨文化敘事能力,又受制于技術生態的封閉性。
“批判并非否定進步,技術實踐者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行業需要建立更務實的創新范式。”圖拉古講道
四、未來圖景:在祛魅與擁抱之間尋找平衡點
Manus的爆火終將會退潮,但它留下的啟示長遠而深刻。對從業者而言,要明確區分 “技術突破” 與 “工程優化”,既要認可縫合創新的意義,也要防止將階段成果神話,正如開發者所言:“真正的突破是實驗室里經年累月的寂寞攻堅”;對于資本方,需構建更理性評估體系,聚焦長期技術沉淀,而非短期傳播聲量,某投資人直言:“當我們的 AI 公司開始曬 GitHub 星標數而非發布會觀眾人數時,才真正算進入智能時代”;用戶在感受 “AI 執行 PPT 制作” 等功能驚艷之時,也應清楚知曉當前技術邊界,Manus 實測中 “任務跑一個半小時未完成” 的反饋,正是技術落地真實差距的體現。
圖拉古表示:“真正的AI革命不是自媒體刷屏的煙花,而是工廠里無聲的流程重構,是代碼庫中持續迭代的算法,我們要著力構建可持續生態,警惕AI大躍進與煙花式創新,但要積極對待這場技術革命”
當喧囂散去,那些在垂直領域默默打磨RAG架構、在制造業流水線植入感知模型的團隊,或許才是這場革命的真正破局者。正如光合聲創始人圖拉古所言,這場始于流量狂歡的技術討論,最終應回歸到本質命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又一個“爆款”,而是一個能讓AI深度融入產業肌理、激發人類創造力的可持續生態。這條路注定漫長,但唯有穿越泡沫與浮躁,方能在AGI的真正黎明到來時,讓技術光輝照亮人間煙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