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長立幼為什么是取亂之道?
表面上只是換個皇位繼承人,實際上卻會引發一連串的政治地震。拿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通過玄武門之變廢掉太子李建成,自己上位。結果朝中重臣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原來支持李建成的舊臣,一派是幫助李世民奪位的功臣。這兩派斗得你死我活,最后李世民不得不把一批功臣送上斷頭臺,才勉強穩住局勢。
這種政治動蕩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明朝建文帝繼位后打壓叔叔們,結果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直接發動"靖難之役",打了四年仗,把建文帝趕下臺自己當皇帝。這一折騰不僅讓大明朝元氣大傷,還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只要實力夠強,就可以用武力改變皇位繼承。
更糟糕的是,一旦破壞了立嫡立長的規矩,以后每次立儲都可能引發奪嫡之爭。就像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就改了好幾次太子,結果弄得兄弟們互相猜忌,為了爭位不擇手段。
這種內斗不僅影響皇室內部,還會波及整個朝廷。因為皇位繼承人的變動,必然導致朝中大臣重新站隊。以前支持老太子的大臣會擔心遭到清算,新太子的支持者則會趁機排擠異己。
這種連鎖反應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統治秩序。唐中宗李顯就是個典型例子。他被廢沒多久,支持他的大臣就聯合武則天搞政變,把他重新扶上皇位。結果他又被武則天廢掉,改立他弟弟李旦。朝廷上下不知道該聽誰的,整個政令系統都陷入混亂。這就是為什么宋朝趙匡胤會說"廢長立幼,乃亂之始也",因為他深知這種做法會動搖國家的根本。
所以說,廢長立幼不僅會引發皇室內部的血腥爭斗,還會導致朝廷動蕩、政令混亂,甚至可能危及整個王朝的統治。這也是為什么歷朝歷代都把"立嫡立長"當作鐵律,因為只有遵循這個規則,才能維持政治秩序的穩定。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位繼承的規則一旦被打破,帶來的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