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你是否面臨過是購買羽絨服御寒,還是選擇凍著的二維選擇?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原本很便宜的羽絨服品牌,似乎都和約好了一樣,價格一路水漲船高。而這價格賣到最奢侈的,就是一個外來戶,叫“加拿大鵝”。
而如今,這個曾經因為貴被很多人又眼饞又吐槽的品牌,如今卻因“必要原因”,開始進行裁員了。并且裁員的幅度還真不小,達17%,接近裁員2成。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巨大裁員行動背后,正是因為加拿大鵝最近的銷售增長和高售價。在過去兩年,加拿大鵝的員工數量從544人激增至915人,但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品牌似乎不得不調整其策略。
加拿大鵝的首席執行官表示,這次的裁員是為了確保公司未來的工程,并強調公司將會繼續投資在品牌、設計以及運營方面,從而實現加拿大鵝的長期增長。
盡管這樣的聲明聽起來很有誠意,但消費者和市場分析師們仍然持懷疑態度。至于你信不信?反正鋤禾君是不信。
在中國,羽絨服價格的上漲趨勢就一直沒停下腳步。不過這一勢頭隨著“加拿大鵝”這種外國高端品進入中國市場,讓我們對羽絨服的高端定價有了新的目標和沖動。原來國內羽絨服廠家年年漲價,是因為“距離”國外同行的定價“差距太遠、太高”。
隨著國產羽絨服品牌如波司登的崛起,以及國際品牌如盟可睞(Moncler)的增長,高端羽絨服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這種競爭導致羽絨服價格不斷攀升,一些品牌的售價甚至超過了上萬元。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樣的價格已經讓羽絨服成為了奢侈品。
據統計,從2014年到2020年,我國羽絨服的均價從452元上漲到了656元。防寒服的成交價也普遍超過了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羽絨服占據了近70%的市場份額。面對這種情況,許多消費者開始感到困惑和失望,質疑羽絨服價格上漲的原因。
專家指出,造成這個冬天羽絨服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鴨絨和鵝絨價格的上漲,屬于供應鏈的問題。以去年11月的采購價為例,90%白鵝絨的均價每公斤為813元,而90%白鴨絨的均價為401元,分別比上一個冬季同期上漲了25%和16%。
價格的上漲,壓力主要來自鴨絨的供應量減少。去年養鴨的數量相對往年同期減少,這和去年鴨苗和飼料價格的上漲有關。但如果和養鵝相比,鵝肉的價格上漲更甚,自然鵝絨的價格上漲幅度更大。
像加拿大鵝這類高端外來公司,更多的是采取供應鏈模式,也就是自己只負責出想法,而制作和原料的采購,多數受到當前市場價格的左右。在市場價格水平較低的時候,盈利水平就高。而像去年這種情況,即便在漲價的情況下,盈利水平也是低于往年的。他們面臨著如何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保持競爭力的問題。
當然,對于消費者來說,下一個冬季他們將如何選擇羽絨服,是購買高價的品牌服裝,還是尋找更為經濟實惠的選項,將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您如何看待羽絨服價格的上漲和品牌的裁員?在下一個冬季,您將如何做出選擇?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和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