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歧視最后能不能緩解,靠的更多是社會共識而不是條條框框。
如何盡快遏制就業年齡歧視現象,破解“35歲+”就業困境,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關注熱點。
有人大代表建議完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明確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寫入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禁止企業在招聘中設置與崗位無關的年齡門檻。
還有人大代表認為35歲限制入職現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建議主管部門應進行有效干預。
相關話題也是沖上了熱搜第一。
為什么破除35歲就業年齡歧視成為今年兩會的關注熱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可以先問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
就,萬一,如果,你35歲+失業了,你能干什么?
以前,失業了大不了去開網約車。
但是去年以來,全國多地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公開提醒慎入網約車行業,下場勸退新人注冊。
這個蓄水池早已擠滿了人,22年10月網約車駕駛員證488萬本、24年10月的數據直接來到了748萬本,運力已經遠超需求。
那送外賣總行吧?
2019年,全國有700萬外賣小哥,去年就已經達到了1300萬,幾乎翻了一倍。
有個值得玩味的數據是:全國總人口中本科生的比例是4.4%,而廣州外賣小哥的本科生比例已經達到了30%,
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密集產業了。
但為什么跑網約車和送外賣都這么卷了,但還是有這么多人往里面沖?
是他們都不上網不了解就業形勢嗎?
正相反,是他們可太了解了。
盡管去年12月,官方統計的中年人失業率的數據(30-59歲)只有3.9%,但似乎和人們的體感有較大溫差。
而今年會議中規劃的今失業率目標數據(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比去年的實際失業率數據(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失業率控制在5.1%),還要高個千分之四。
換言之,就算是tj局的同事再怎么加班加點地工作,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今年的就業壓力依舊十分嚴峻。
遠的不說,今年馬上又有1222萬大學生畢業進入勞動市場。
所以,在了解了這些背景之后,這時候來聊破除35歲年齡歧視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我們一直在說,就業難,就業難不僅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難,就是參加了工作的中年人就業也難。
“35歲現象”不是一個新話題,現代社會職場中的年齡問題,實際上也是社會博弈的結果。
在以效率為導向的社會里,社會競爭的壓力主要是企業負擔的,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天然就更偏愛招聘年輕員工。
首先從用人成本上講,老員工每年漲工資,各種福利也多,用起來越來越貴。
年輕人剛畢業要的工資低,而且體力好能加班出差,家里負擔少方便隨叫隨到。
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學新東西快,容易接受新想法,這些優勢都是建立在他們工資低的基礎上的。
中年人就尷尬了,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一大堆,他們對薪資是有明確要求的,畢竟他們還要負擔生活的重擔。
談錢傷感情,但不談錢沒有辦法生活。
可公司一算賬,覺得養個中年人不如多招幾個年輕人劃算。
這就導致中年人在找工作時特別被動,要么只能接受公司開的條件,不然就會被年輕人取代。
但問題是,年齡是自然增長的過程,任何群體都無法永遠保持年輕。
最早的一批90后今年也35歲了。
如果這種年齡歧視一直存在,那么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的對象。
所以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寫入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禁止企業在招聘中設置與崗位無關的年齡門檻,這個建議我覺得挺好。
當前的《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中,有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但確實沒有明確將“年齡歧視”列為禁止的就業歧視情形。
從法律層面去限制對年齡的歧視,最終受益的將是每一個職場人,長遠來看是件積極的事情。
但客觀地講,短期看沒什么可行性。
畢竟《LD法》里面那么多法條,真正能落實到位的又有幾條?
連LD法都可以不遵守,更何況只是年齡歧視。
而且人家也不用歧視年齡,畢竟招聘信息上來者不拒,面試自由裁量再一刀切,紙面上是挑不出毛病的,你拿他也沒辦法。
都說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在我看來,歧視最后能不能緩解,靠的更多是社會共識而不是條條框框。
什么樣的社會共識?
首先社會層面需要意識到,新增勞動力不再是源源不斷、用之不竭的。
回顧歷史,過去幾十年的人口紅利與經濟高速增長,共同塑造了職場文化中的 "年輕崇拜"。
但在老齡化加速的今天,這種思維定式已到了必須調整的階段。
從整個人口結構上來看,我們正在面臨著勞動力日漸短缺并且逐漸加速的現實。
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3年,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凈減少500萬—600萬左右,2023年更是凈減少約一千萬人。
另外,“七普”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年齡已達38.8歲。
到現在,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突破40歲。但是還在為破除35歲就業年齡歧視而努力,確實算是一件很后知后覺的事情。
其次,你不能只在他要領退休金的時候覺得他年輕。
明明國家要漸進式推延遲退休(65歲嫌早),企業卻把就業年齡越卡越死(35歲嫌老),甚至還往30歲,28歲進一步限制。
一邊是延遲退休的政策導向,希望緩解勞動力短缺;
另一邊卻是35歲職場紅線的殘酷現實, 加劇了結構性失業問題。
你讓那些上有老下有下的35+群體怎么辦?真去修仙辟谷嗎?
這種政策與市場之間的巨大反差,動搖的是對未來的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務里面,首要提出的第一點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但當上有老下有下的35+群體,這個社會上最容易消費和被薅羊毛的群體都沒工作的時候…
那這個消費你打算從哪里開口子呢。
這種短視的人力資源掠奪,最終會讓整個社會為勞動力斷層買單,讓每個家庭為生存焦慮買單,讓消費市場為信心崩塌買單。
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以看出,需求不足帶來通縮和失業問題,反過來再加劇需求不足,最終產生旋渦一般的螺旋式下跌。
所以打破35歲年齡歧視,不是簡單的道德呼吁,而是關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肅課題。
全文完,感謝閱讀,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