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本企業越來越依賴服務機器人來補充其勞動力。而且,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快捷,我們在春晚上看到宇樹機器人的時候,還是驚嘆它的靈活性,如今,更多的人形機器人展現出來的能力幾乎都是超乎想象的,它們的靈活性和智能型也越來越強悍,對于一般的家庭應用貌似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
曾幾何時,我們或許還僅僅停留在家庭掃地機器人時代,但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形機器人的不斷投入和研發技術的突破,關于人形機器人的各種產品也開始不斷涌現。這就為機器人進入尋常百姓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日本作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使用機器人服務其實早就有之,甚至在日本還有人和機器人談戀愛的先例。
據悉,有研究機構預測,到 2030 年,日本的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近兩倍,達到 4000 億日元(27 億美元)。推動這一增長的潛在因素如下:Recruit Works 研究所預計,到 2040 年,日本將面臨 1100 萬的勞動力短缺;而一家由政府支持的機構估計,到 2065 年,日本近 40% 的人口將年滿 65 歲及以上。
在日本最大的餐桌服務連鎖餐廳 Skylark。該餐廳使用了大約 3000 個長著貓耳的機器人來為顧客送餐。在國內市場,其實也有一些餐廳推出了機器人送餐的服務,甚至我們在一些酒店都可以看到“胖乎乎”的機器人穿梭于樓道之間,給客戶提供送餐服務。可以預計的是,這種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會更加普遍,最終會變成習以為常的事情。
而且,伴隨著智能駕駛時代的來臨,未來是不是可以看到機器人乘坐著無人駕駛的車輛,在城市里穿梭,給客戶送餐呢?人形機器人的靈活性變得越來越智能化,當他們穿梭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如果仿真技術再跟進的話,是不是也可以看到和我們一樣的“機器人”在身邊呢?科技的進步讓一切皆有可能,這一天或許也早晚會來到的。
我們也關注到,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制造裝備。可以說,機器人是未來產業的重要賽道之一。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透露,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取得飛躍式發展。近三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一半以上,人形機器人技術迅猛發展。
我們也看到,目前已經有多地明確提出,要對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未來產業進行重點布局。眾所周知,當前,人形機器人正引領科技發展的新潮流。而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有明顯優勢:首先在市場層面,中國是工業機器人的全球最大市場,安裝量占據全球總量的半壁江山;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需求也快速增長。其次,在產品層面,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基礎,覆蓋從零部件到整機制造再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和周期。再次,在應用層面,國產機器人已覆蓋汽車、電子、光伏、物流等數十個行業大類,尤其在焊接、搬運、碼垛等中低端場景占據優勢,并逐步向高端領域滲透。在技術層面,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具身智能、5G技術等賦能加持,讓國產機器人更加智能化,市場競爭力加強。
可以預計的是,從生產線上“打螺絲”的工業機器人,到養老院里陪伴老人的康復機器人;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具身智能”,到各地爭相布局的“新賽道”,今年,無疑會是機器人快速發展的一年。今年年初,廣東明確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著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同時,國內多地都爭相布局,抓緊窗口期、打好主動仗、搶占制高點、制勝新賽道。
事實上,我國機器人產業正在加速奔跑,融入更多的生產生活場景的機器人也越來越多,未來相信這種局面還會繼續延伸。有企業人士已經表示,陪伴型機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進入家庭;能對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護理的機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進入家庭,并將催生萬億元規模的新興產業。在日本的嘗試必然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迪,事實上,老齡化問題也一直是我們必將面對的環節,因此早一點布局,早一點嘗試,未嘗不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