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AR眼鏡品牌XREAl正式發布新一代產品“XREAL One Pro”。
相比于一次常規的產品迭代,在場媒體的目光更多聚焦在一個特殊問題上——Xreal為什么不做AI眼鏡?
從今年年初開始,AI眼鏡賽道進入空前的繁榮期,創業者、跨界玩家高調入局的同時,傳統互聯網大廠也在一旁摩拳擦掌。在這幾方勢力中,最被看好的當屬那幾家對于場景應用和用戶認知有著深厚積累的AR眼鏡公司。
而XREAL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IDC的統計數據,在2024年的全球AR眼鏡市場中,XREAl位列第一且市場份額是二到四名的總和。
另外,在今年5月XREAL還同谷歌一起啟動了AR眼鏡“Project Aura”項目,算是抱住了谷歌生態的大腿。
就是這么一家有用戶基礎、有生態巨頭支持的公司,其創始人徐馳對于時下火熱的AI眼鏡賽道,卻始終秉持觀望態度。
這種審慎姿態,與筆者記憶中的他,大相徑庭。
三年前,徐馳帶領彼時名為Nreal的團隊,回歸國內市場。在第一次見面時,當被筆者問起“當初為什么會離開MagicLeap”時,他給出的回答是:
“MagicLeap辦公室在佛羅里達州,那里缺少硅谷式的創新氛圍,同事們也不愿把AR眼鏡做成一款新潮的數碼產品”,在當時的徐馳看來,由于眼鏡具有飾物這個特殊屬性,如果智能眼鏡不能做成一款“時尚單品”,那它一定會死掉。
2023年,Rayban-Meta問世,徐馳口中的“時尚單品”在全球斬獲百萬級銷量,似乎驗證了他在前一年的判斷。
而現如今,當多方勢力都在殺入AI眼鏡賽道時,徐馳卻選擇了觀望,著實令人不解。
對于這個質疑,徐馳在當天的媒體交流會上用一連串反問做出了回答:
“過去十年,硅谷巨頭們在這個賽道(智能眼鏡)走得如此艱難,但在中國能立刻出現一場‘百鏡大戰’般的繁榮,這事兒是不是有點不合邏輯?難道說中國企業今年已經比硅谷大牛技術積累高了嗎?還是說今天更多是在泡沫上的虛假繁榮?”
對于火熱的AI眼鏡賽道,徐馳如此地澆下一盆冷水。
在他看來,當前的AI眼鏡行業仍處于“上半場”,甚至是“上半場的上半場”,更多的其實是資本市場對于“AI眼鏡”這一概念的淺顯追逐。
某種程度上,行業對于這個概念甚至都沒有做到統一。
“我覺得今天這個行業是大家對終局高度共識,但是對于通向終局的路徑高度不共識。”徐馳如此說道。
而在這一過程中,徐馳認為XREAL應該做的是將資金與精力放在核心模塊的打磨上,然后再牽引這個行業往對的方向走。
去年年底,Xreal曾發布過一枚自研的協處理器芯片X1,而到了最新的XREAL One Pro上,XREAL還自研了光學解決方案“X Prism”。
徐馳表示,當前不做AI眼鏡產品,轉頭去做智能眼鏡核心模塊的研發,還有另一重意義是,如果這些核心產品都能從供應鏈拿到,那就說明整個產業鏈已十分成熟,會有更多的大廠涌入,屆時將更難跑出XREAL自己的優勢。
至于AI眼鏡何時會真正爆發?徐馳給出的答案是在2027年、2028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徐馳把坐標系放在了小米身上,“如果什么時候雷總親自下場說把70%時間、80%時間投入到眼鏡上的時候,一定是這個行業真正百鏡大戰的時候。”
以下XREAL創始人徐馳、產品總監劉宗楷與媒體的現場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Q:新的芯片光機花了多長時間研發?是不是可以認為它是跟做芯片X1一樣,是想要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徐馳:我覺得我們更純粹一些,沒有想要多少護城河,更想把體驗做得更好還需要什么,倒著推,我們覺得一定是需要系統的,一定需要光學的。再早一點如果有人愿意跟我們一起合作光學,大概率我們就做了如果高通愿意跟我們合作定義芯片,我們大概就不做了。其實更多是這樣的邏輯,所以光學真的花了好久,而且其實大家也知道我們在海外是有些delay的,就有些我們加了buffer,我們在做這件事我們仍然發現它量產其實非常有挑戰。
Q:今年大家都在說“百鏡大戰”的概念,在你看來現在智能眼鏡包括AI眼鏡在內發展到什么樣的階段了?
徐馳:我們常講今天仍然是上半場,甚至有可能是上半場的上半場,什么時候雷總親自下場說把70%時間、80%時間投入到眼鏡上的時候,一定是這個行業真正百鏡大戰的時候。
對比一下今天的車才是紛爭非常激烈的時刻,我們也希望現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關把iPhone時刻,上半場標志性的時刻做出來。
所以很明顯今天的百鏡大戰更多是媒體或者資本大家簡單的狂歡,說明大家對這個行業看好,但是大家做做就發現其實大家把硬件拼湊好了之后AI還不夠,芯片還不夠,Sensor還不夠,什么什么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回去在水下打磨打磨,期待下一個百鏡大戰的輝煌。
Q:現在有一種說法是這個行業(AI眼鏡)還是一種泡沫,你怎么看目前這種現象?
徐馳:這個行業這么難賺錢,不適合掙快錢,它更適合大家堅持長期戰略定力的企業深耕、再去綻放。今天這個行業還很難、很早期,所以大家對這個事兒有正常期待就好了。如果今天海外科技巨頭在這么大的投入下都沒有那么快的掙到錢的情況下,我們想象中的百鏡大戰可能還有點早。
Q:有智能眼鏡創始人之前接受采訪提到今年各家廠商整體銷量可能都會提升2-3倍,這個數據您覺得靠譜嗎?
徐馳:我覺得大概率不會這樣,這件事從概率角度來講,我可以說100%不可能,今天這個行業能數出來上千家廠商。所以你看我覺得這些邏輯都是下半場邏輯,大家在去炒這個趨勢,大家希望的是這行業是個人就能借勢,順勢而為,都能飛起來,我覺得沒有到這兒。
劉宗楷:或者說每家都有2、3倍的話,那市場盤子得變大多少?至少現在還是在穩步發展中的。不管AI眼鏡火爆還是現在正在做的內容消費類觀影眼鏡增長,還是回到本質這個產品做出來是為了什么,如果有些產品只是為了融資,或者有些只是為了發布會,還有一些產品做下來是為了更多解決用戶需求的。所以回到真正做出來用戶需求的AI眼鏡能有多少?或者這種內容消費類的眼鏡能有多少?這些是我們更在意的最后的結果數字。
Q:還有您提到AI眼鏡現在的芯片不是很成熟,比如說現在普遍在用高通AR1,AR1這個芯片您覺得有什么問題呢?比AR1更好的、替代品為什么還沒有出現?是不是產業方面有什么問題?
徐馳:本質上AR1還是基于手機或者手表架構改的,就像剛才通俗的例子,其實可能AI眼鏡整套顯示不是給人做的,是給AI做的,是不是會發現你的很多評分項、技術點、取舍點跟今天大家慣用的鏈路是不一樣的,有點像油車引擎和電車引擎的差別。恰恰我們覺得這個賽道是存在一些彎道超車的能力,或者傳統的油廠需要在這上面做一些變革,和新的廠商聯合研發做一些變革。
我們相信這件事一定在路上了,高通在做了或者其他廠商在做了,所以一兩年之內大家就會看到這樣一些變化,一定會這樣。我們認為今天如果相機一開,今天整個眼鏡時長只有30分鐘到1個小時,那么這個產品從硬件端就是不成熟的,那就一定還需要打磨。
Q:在空間計算以及多模態 AI 做了哪些動作和布局,我們遇到了哪些challenge?未來提供什么樣的驚喜產品?
徐馳:我講一個點,今天國內所有的AI眼鏡,我拿了一本書,說小愛同學還是誰誰誰能告訴我這本書講什么嗎,好像今天所有的AI眼鏡都不能把文字看清楚,說明什么?相機都看不見文字,說明眼鏡上面的相機作為AI視角的眼鏡,連字都看不清。如果手機上有一個東西拍照連人都看不清,那這件事達標了嗎?還是沒有達標。說明今天AI眼鏡大家本身從為AI服務的眼鏡基本功能上,我們認為今天還是需要再打磨的。
Q:主要卡在了硬件算力嗎?還是?
徐馳:這件事很簡單,是整合層面的東西。其實相機上面是有文字識別的,完全可以讓它識別出文字之后自動對焦,把整個鏈路打通,這么簡單的邏輯今天還沒有把它統一。
以前手機是怎么統一的?比如說安卓,那個時候是大家裝了一個安卓操作系統,大家發現按照安卓參考設計我們已經有一個七八十分的體驗了,用戶就能用了。但是今天大家跳進來做發現藍牙要調,相機要調,續航要調,系統都不一樣,那這事兒確實比較難做。所以這時候才不是百鏡大戰的時候,還沒有到那個時候。底層的零部件還不ready。
Q:您去年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過AR眼鏡還沒有真正的內容生態,不知道這一年過去之后您是否還堅持這樣一種觀點?您在生態方面有什么發力?
徐馳:生態就是跟Google的Aura,因為我們很早就發現,如果我們今天要做一套我們自己的系統,但是我們對于生態接口跟Google不一樣的話,你讓消費者二選一的話,他會選誰呢?他一定會選最大的這些。所以在這塊的話我們不想在他面前重新造這個輪子,而且我們也很自然地覺得我們不具備這個能力,連Meta想重建一個自己的生態,挑戰Google,挑戰蘋果都有非常大的風險。
在這事兒上我們很早做了兩條產品路徑,一條便攜大屏,我們要去生態,把它做成一個硬件無縫連接。所以為了做這件事做了芯片,在芯片上跑系統,能夠讓你實現在沒有生態支撐下仍然能夠把硬件做得非常好。然后對于帶生態的這套東西,我們選擇和今像我們能找到的生態最好的玩家,我們一起去共創,這其實就是我們生態的答案。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1438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