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就像是買花生一樣,只買花生米是一個價,買帶殼的花生是另一個價。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會長、研究員柴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這樣形容取消公攤面積,并不會省錢。
從某種意義上說,柴強說的確實有道理。雖然一些城市試點了“取消公攤”,但其實只是計價方式變了,以前買房按建筑面積(套內面積 + 公攤面積)算錢,現在按套內面積標價。可房子的總價并不會因為計價方式的改變就降低,購房者并不會占到便宜。
盡管取消公攤不省錢,絕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希望取消公攤面積。雖然不省錢,但肯定省心。
首先,取消公攤后,交易透明化,減少了購房者與開發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商品房按套內面積計價,購房者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購買的房屋實際使用面積,避免因公攤比例模糊而產生心理落差。例如,原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公攤20%的房屋,改為套內80平方米計價,單價雖提高但總價不變,購房者更容易橫向比較不同房源的實際價值。對于購房者來說,明明白白購房,避免了不透明帶來的潛在利益損失,既省心又省去了不少麻煩。?公攤和套內面積一鍋攪的時候,開發商曾存在“偷面積”行為:通過虛增公攤(如將車庫、物業用房等違規計入公攤)或縮小套內面積謀利。按套內計價后,購房者可通過簡單測量驗證面積,減少被誤導的風險。
其次,取消公攤可以保障購房者權益,減少糾紛。?按套內面積簽訂購房合同,明確標注專有部分面積,可以降低因公攤計算模糊引發的法律糾紛。例如,重慶自2002年實行套內計價后,合同和產權證均清晰標明套內與公攤范圍,減少了爭議。“所見即所得”的購房模式,將倒逼開發商需更注重實際使用空間的設計,避免樣板間與實際交付差異過大,購房者對驗收房屋更明確,更省事。?倒逼開發商優化空間利用率,為提升市場競爭力,開發商可能通過優化建筑設計提高得房率。例如廣州、長沙等地政策允許開放式陽臺不計入建筑面積,間接增加實用空間。
再次,取消公攤后,業主長期成本核算更清晰。?目前多數地區物業費按建筑面積收取,取消公攤后,若后續收費改為套內面積計算,單價可能上調但總成本變化不大,但消費者能更清楚費用構成。業主花錢花得明白,心里的氣就會更順些。
取消公攤的核心意義在于“明明白白消費”,而非直接降低房價。對普通購房者而言,最大的利好是交易透明度的提升和權益保障的強化,同時倒逼市場向更注重居住品質的方向發展。長遠來看,這一政策有助于構建更公平、透明的房地產市場環境。
委員說取消公攤并不意味著省錢,但他可能沒想過老百姓的感受:取消公攤能讓我省心,就這一點,我就樂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