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性別,當這兩個詞放到一起,你會想到什么?
是大火的《芭比》中,突然不能穿高跟鞋的芭比、來到另一個空間后成為目光中心的 Ken?
還是《消失的她》里,被用重重計謀關在海中的妻子??????
如今試圖探尋性別境遇的影片越來越多,相關的討論也越來越豐富,可我們為何總覺得問題還沒有被講透???
圖/pixabay
學者戴錦華,在回溯電影發展的時候,將目光延伸到了鏡頭之外,一針見血地 戳破問題。
“(很多時候) 導演或者執掌攝影機的人聯系著一個男性的形象。而女性被限定在攝影機前面,成為被觀看、被凝視、被講述的對象。
“毫無疑問,世界電影史創造了無數多的迷人的美麗的女性形象。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深入到電影文本當中,去觀看時候,會發現,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都首先服務于一種與男性相關的功能價值,或者功能意義。
戴錦華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電影中。
強勢者之于弱勢者,發達國家之于欠發達國家,城市之于鄉村……當我們將處境問題說開來,便會發現——這種凝視與被凝視的不平等,處處可見。
研究文化與性別議題數十年的戴錦華說,“我們要拒絕本質主義的刻板化印象,要嘗試朝向世界看向主流社會當中,種種邊緣的、弱小的、另類的人群。”
一旦具備了這樣的視角,反觀生活,那些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便難以視而不見。在戴錦華看來,這同樣是電影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尋找一個拒絕刻板化印象的路徑, 摯誠關照目光所及的一切,看到大眾現象背后涌動的愿望與痛切,對于種種細微變化保持著好奇,為急劇變化的當下社會提出思考。
因此,她的電影解讀從不止步電影,而是一把理解性別、階級與權力的鑰匙。
如今,在第一門線上課程《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推出數年后,戴錦華老師應眾多“野生學生”的呼喚,終于再出續集——??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性別與凝視》 。
在這門課里,戴老師精選20部經典影片,它們跨越歷史、國家、種族,提供關于性別與社會問題的獨到視角。
現在,三聯中讀將這門課正式引入,并且進行了全面升級——在原有的視頻課之外,錄制整合了音頻內容。課程可看,也可聽。“一課兩用”的同時,加入「影片介紹」與 「要點整理」 ,主要內容一目了然。
▼點擊下圖訂閱▼
早已熟知戴老師,深深為她勃發的講述著迷的朋友,可以↑點擊上圖↑直接下單,加入課程;??????????
如果你對戴錦華老師還不是那么熟悉,不妨聽我介紹:
為什么她的課,格外值得聽?
戴錦華,這是一個關注電影與文化的人,繞不開的名字。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她,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性的電影評論者。對于電影、對于導演,她直言不諱。
評價張藝謀:他對電影已經喪失了原來的那種熱愛。
評價《消失的她》:我是為了訪談才去看的這部電影,看得還不怎么心甘情愿。
但她絕不是依借罵聲獲得關注的人。對于欣賞的影片與導演,她毫不吝惜贊美之詞。
評價侯孝賢:世界影壇上,我也就看到一個侯孝賢。
“侯孝賢的平常心,他對世界、對他人的那種誠摯,非常獨特。我不想把他與其他人并列談論。我們也不能用他那么高的標準去要求大家。中國電影人如果有足夠的平常心,更多的定力,中國電影會好很多。”
之所以如此敢怒敢言、不怕得罪人,“因為當我這樣評論時,我沒有任何私欲,所以問心無愧,我所有的只是出于對電影的愛”。
當戴老師在新的平臺開設賬號,滿屏都是“老師好”。
這份自信背后,是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廣闊的社會視野。
中國第一個本科電影史論專業,因她而立。
大學畢業后,戴錦華決定留在校園,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教書。彼時電影理論和電影研究在歐美勢頭正猛,可在中國一片空白。
1986至1987年間,戴錦華向院長提出創建電影理論專業的構想,得到了全力支持。于是她和同事從零開始,籌建中國第一個本科電影史論專業。第一屆招生,她跑遍全國,挨個面試學生。沒有教材,她便為外國訪問學者做義工,只為能夠復印他們的書籍資料,拿到后一個詞一個詞地討論、翻譯。
可以說, 她是中國電影學理論的拓荒者之一。
她的學識有多吸引人?
半個文化圈都是她的讀者。 在許子東、洪子誠、王小波、賀桂梅等文化人的文字里,你會不期然與她相遇。
一部教材,引得上萬人閱讀。 熱門 電影理論圖書里,她從一眾外國學者的名字中脫穎而出。?
一本文化研究,使得讀者爭相打出9.6的超高評分, 發出感嘆:目光犀利,思維老辣,仿佛坐進了戴老師的課堂!
1993年,戴老師回到北大任教。幾十年來,堅持給學生上課。她的課程被定為全校核心課程,許多人跑來旁聽。課堂坐滿了人,就連過道都經常被堵死。早些年,甚至有游客將她的課堂當做必看必聽的打卡地。
聽過她講課的人說:一分一秒都不舍得分神,每句話都想記下來!
聽戴老師講課感受實例 ? ? ? ? ? ? ? ? ? ? ? ? ? ?
如今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金句截圖,讓人不禁心生共鳴,被戴老師的細膩體察以及幽默“垂直圈粉”。
她說,沒有任何一個老人有資格評價一代人。
“從我年輕到我生命的每個時段,很少看到大家這么困頓,整體的表達這么迷惘。試圖展望明天,而明天被各種各樣的阻隔和債務所纏繞,好像完全看不到后天。”
她說,我憎惡不平等。
“我一生為之自豪的東西就是,我基本堅持了我最初的信念,我最初那些最基本的原則始終沒有改變。我憎惡不平等,我憎惡歧視和偏見,我憎惡恃強凌弱,我盡一切的可能和這種東西去抗爭,并且堅持實踐平等,我沒有變過。”
如今推出的這門課程,其實正源于戴錦華獨特的女性研究視角,源于這種對弱勢群體的體察與共情。
▼點擊下圖訂閱▼
在這門課里,你將收獲什么? ? ? ? ?
另一種視角
重新看待社會
性別話題,從未像今日擁有如此之高的熱度。
一方面女性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圍繞著性別的爭論在互聯網平臺持續引爆,但實際上諸多真相卻仍舊被遮蔽,從未揭開。
而戴錦華,便是那個一桿子把球捅到底的人。 ?????????
圖源:其他對談活動截圖
她將這種體驗擴大到了更廣闊的人類群體。 “當女性是人類的一半的時候,所有跟性別相關的問題,同時一定是人類社會的問題。我們必須同時聯系著階級、性別、種族、年齡、地域、南北世界的巨大差異和沖突,來思考這個問題。”
??
因此,你在課程中,會聽到戴老師用極具有人文溫情的視角,對電影內外的世界進行社會分析與觀察。
20部全球精選片單
跨越歷史、國家、種族
戴錦華老師精選出20部經典影片,對性別與社會問題進行獨到分析。
女性,男性,同性,跨性別者,邊緣人群,婚戀,暴力,階級,權力……透過看似邊緣、看似禁忌的話題,戴老師將帶領我們窺見真實的人類生存境況。
聽著聽著,時不時會被老師的直言不諱嚇到一驚。
我所說的主流指的是什么,叫做父權制、異性戀、已婚者。
——課程第4集《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男性英雄總是孤膽英雄。而這部電影當中看似和男性英雄相對應的女性英雄,背后卻有一個精神之父的光芒照耀和指引。
——課程第3集《沉默的羔羊》
它不單純是一部同性主題的影片,而是借助一個同性戀情的故事,探索了情感之中、人際關系之中一種平等實踐的可能。
——課程第5集 《燃燒女子的肖像》
冷戰終結,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西方文明再度自我修復、自我講述的時刻。今天回望你會發現,《死亡詩社》是一個古典人文主義再度試圖自我確立的時刻,《漂亮女人》則以一個不可能的愛情故事來實現自我修復。作為西方現代文明重要基礎的個人主義的一個基礎性想象支撐,就是愛情。
——課程第12集《漂亮女人》
讀懂電影藝術的
觀影指南
“電影對我來說是一個美麗而充滿召喚的入口,經由這個入口我們走向世界,走向他者,我們看到他人的同時,真正地再度認知自己。”戴老師如是說。
于是,在這門課程中,你不僅能聽到聚焦于電影本身的種種術語,更能體會到別樣的生命體驗。
第一堂課的影片《消失的愛人》,塑造了一位充滿心機的魔妻形象,部分觀眾認為戲劇性情節掩蓋了女性在現實婚姻中的真實處境,而稱之為“男權的反攻”。
戴老師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并將影片與《革命之路》《45周年》做了比較分析,從美國主流社會中以婚姻家庭為基礎的核心價值觀,到好萊塢電影中的質詢性力量,層層推進。
對視聽語言的強大解構與深入本質的挖掘,讓聽眾大呼:之前這部電影白看了!
第六堂課,是《臥虎藏龍》。這個關于欲望與壓抑的故事,以章子怡飾演的玉嬌龍作為故事核心。
戴老師在分析這部電影的成功時,不僅對比了傳統武俠電影的敘事模式,還將視野放到了更大的國際舞臺——國際舞臺。這是第一部在美國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的外語片,標志著中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同時,它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觀眾觀影習慣的變化,新一代美國觀眾開始接受并欣賞非英語對白的電影。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通過將故事焦點轉向女性角色,電影還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聽完她的分析,你一定會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忍不住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觀賞電影,咂摸出囫圇吞棗時體會不到的滋味。
這樣的課,聽一堂、兩堂、三堂,乃至20堂,豈不爽哉、妙哉?
這個酷暑,和我們一起,足不出戶坐進戴錦華老師的課堂,享受平時北大學子擠進過道才能一同聽講的大師電影課吧!
視頻+獨家音頻全新升級
▼點擊下圖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