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機協作模式將更加多樣化,機器人將承擔更多重復性、危險性高的任務,而人類則專注于創造性、決策性的工作。這種互補關系將使人類和機器人在工作中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近年來,“黑燈工廠”這個詞逐漸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熱門話題。所謂“黑燈工廠”,是指一種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工廠,能夠在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持續運行。而商用機器人,作為“黑燈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改變著我們的商業生態。
商用機器人憑借其高效、精準、不知疲倦的特點,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零售業,它們可以作為智能導購,為顧客提供精準的商品推薦和購物引導;在餐飲業,它們可以承擔送餐、收盤等煩瑣工作,減輕員工負擔;在物流業,它們更是大放異彩,從貨物分揀到配送,每一個環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當下,人形機器人還沒有進入家庭,商用機器人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默默工作。
商用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先鋒隊”,在幫助人類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在積累數據和技術,為未來更高級的具身智能做準備。
工業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物流、化工等各個工業領域之中。圖 /王欣
“機器人”正在重塑商業
上海臨港的深夜,特斯拉超級工廠的焊接車間里依然燈火通明。500臺機械臂在交響樂般的節奏中舞動,火星如流星雨般墜落—這一幕,正是機器人重塑商業文明的縮影。從流水線到手術臺,從餐廳后廚到雪山之巔,具身智能正在用鋼鐵之軀書寫著人類商業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
在工業領域,機器人已成為自動化生產的核心載體。在上海特斯拉工廠,當機械臂以0.02毫米精度完成最后一道焊縫時,工業史已經被改寫:95%自動化率讓每輛車誕生時間壓縮至30小時,比傳統生產線快1.5倍的奇跡背后,是機器人對物理世界的掌控。千里之外的富士康鄭州工廠,視覺檢測機器人“鷹眼”正以每秒5次的頻率掃描iPhone屏幕。這群不知疲倦的“工人”,每年可以為公司省下2000萬元人工成本。現在,以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生產線正逐步普及,企業成本大幅降低,比如小米的智能工廠,通過機器人優化生產流程,單品制造時間縮短20%,效率提升顯著。
在北京海底撈王府井店,不少顧客被店里的送餐機器人吸引。這個日均傳送300盤毛肚的“鋼鐵侍者”,讓火鍋升騰的熱氣中多了幾分未來感——千家門店因此每年節省20%人力成本,卻讓顧客滿意度飆升。如果你擋到了它的路,它還會跟你說一句:“你讓開,我要生氣了”或者“我先去干活,等下再來找你”。這種互動不僅提升了服務體驗,更預示著未來人機協作的新模式。隨著 技術進步,商用機器人將更加智能、靈活。
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沃爾瑪超市內,一個名為“塔莉”的貨架整理機器人正在忙碌地執行它的巡檢任務。它利用先進的AI視覺技術,仔細地掃描每一個貨架,確保商品的擺放整齊有序。當它發現燕麥貨架上出現了空缺,它會立即啟動其內置的智能補貨系統,自動地將缺失的商品補充到位。與此同時,負責監控的值班經理的手機也會同步收到一個提示信息,告知他們貨架需要補貨。這種高效的協作方式,確保了商品的可獲取率始終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平,達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98%。這是一場無聲的“貨架保衛戰”,通過機器人和人類的緊密合作,超市的運營效率和顧客的購物體驗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手術室。達·芬奇機器人探出顯微器械,在核桃大小的人類前列腺上跳起“刀尖芭蕾”。達·芬奇機器人是一種先進的手術輔助系統,由美國直覺外科公司開發,名字來源于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家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的靈活性和精確度非常高,可以完成毫米級的手術操作,比人手更穩定、更精準,減少了手術風險。而且,達·芬奇機器人還可以做到讓手術切口更小,通常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術后恢復快,疼痛少,住院時間短,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達·芬奇機器人自1999年首次應用于臨床以來,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超過120萬臺手術。它不僅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還推動了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讓更多患者受益于微創手術。
同樣在醫療領域,物流機器人“諾亞”可以馱著急救藥品在人群中靈巧穿行。當它用60%的時間優勢將凝血酶原送到搶救室,醫生們能迅速展開救治,挽救生命。不知疲倦的“夜行者”,讓院內感染率降低90%。
更多的物流機器人出現在電商、物流企業中。亞馬遜倉庫中,Kiva機器人馱著貨架在數據洪流中奔涌。當它們用15分鐘完成傳統倉庫1小時的分揀任務時,貨架間距被壓縮至厘米級——50%的空間利用率提升,揭開的是“三維物流時代”的幕布。在馬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萌態可掬的京東物流機器人,它們搭載著最新的導航系統,精準避障,高效配送。無論炎炎夏日還是凜冽寒冬,這些小機器人始終堅守崗位,將包裹準時送達每一位顧客手中,成為城市物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機器人的高效運作,不僅提升了物流速度,更在無形中編織了一張智能化的城市服務網絡,讓科技的力量融入日常生活,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物流分揀機器人是非常成熟的商用機器人。圖 / 王欣
從工廠車間到手術室,從餐廳到物流倉庫,機器人正以“具身智能”重構商業邏輯。其價值不僅在于替代重復勞動,更在于通過數據閉環實現決策優化與模式創新。商用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許多企業開始圍繞商用機器人展開創新,開發出更加智能、高效的機器人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商用機器人的普及也催生了一批專業的機器人維護和服務人員,他們負責機器人的日常維護和故障排除,確保機器人的正常運行。
在商用領域,機器人的大范圍使用將是未來趨勢。相比人類,機器人具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精準可靠、環境適應性強(可以在惡劣環境或危險場景下應用)等顯著優勢,這使它們在各個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商用領域面臨的挑戰
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在其商用化進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技術瓶頸,還涵蓋了感知能力、自主決策能力、成本與投資回報、社會與倫理問題以及法規與標準缺失等多個方面。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通過多模態感知與交互實現智能化決策與執行。然而,當前技術仍存在諸多瓶頸。首先,具身智能的發展依賴于大規模高質量的多模態數據,但目前數據獲取難度較大,數據稀缺問題嚴重。其次,具身智能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此外,硬件適配問題也限制了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芯片算力方面,現有的硬件性能難以滿足復雜任務的需求。
感知能力是具身智能的基礎,但當前機器人的感知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機器人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方面,難以達到人類的水平。例如,在復雜環境下的視覺感知中,機器人往往難以準確識別目標物體,尤其是在光線不足、陰影遮擋等情況下。此外,機器人的觸覺感知能力也較為有限,難以實現對物體的精細操作。這些感知能力的不足,嚴重限制了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應用。
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采購和維護成本較高,這成為其商用化的重要障礙。首先,機器人的采購成本高昂,尤其是高性能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機器人的維護成本也不容忽視,包括硬件維修、軟件更新、技術支持等。還有,機器人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企業在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的經濟效益。這些因素使得許多企業在考慮引入具身智能機器人時猶豫不決。
汽車四機點焊機器人已經在生產線上廣泛使用。圖 / 王欣
智能賦能,未來可期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商用機器人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具身智能作為商用機器人的核心驅動力,其技術的不斷成熟將為機器人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提供廣闊前景。
具身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為商用機器人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多模態大模型的興起使得機器人能夠融合視覺、語言、觸覺、力覺等多種感知信息,從而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環境,做出更精準的決策。例如,通過多模態感知技術,機器人可以在復雜環境中更準確地識別物體和場景,提高任務執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未來,感知技術、自主決策技術以及人機協作技術將成為技術創新的關鍵方向。感知技術的進步將使機器人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甚至接近人類水平。自主決策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機器人更強的自適應能力和任務泛化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 境中靈活應對。同時,人機協作技術的進步將使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交互更加自然流暢,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具身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未來其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潛力將得到充分釋放。在智能家居領域,具身智能機器人可以承擔家務勞動、陪伴老人和兒童等任務,極大地解放人類勞動力。例如,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家庭環境中操作家電、準備食物、協助老人起居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人機協作是商用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研究表明,人與機器人協作的團隊模式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員閑置時間。未來,人機協作模式將更加多樣化,機器人將承擔更多重復性、危險性高的任務,而人類則專注于創造性、決策性的工作。這種互補關系將使人類和機器人在工作中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人機協作的發展還將推動相關技術的進步,如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將為人類提供更直觀的操作指導和訓練環境,進一步提升人機協作的效率。此外,隨著消費者對AI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人機協作的應用場景將從工業和服務業逐步擴展到日常生活。
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諸多社會與倫理問題。首先,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可能導致就業結構調整,一些傳統崗位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其次,機器人的應用還可能引發隱私保護問題,尤其是在數據采集和處理過程中。此外,機器人的行為規范和責任歸屬問題也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具身智能的商用化進程,也對社會的穩定和和諧提出了挑戰。
當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在發布會上靈活抓取零部件,當波士頓動力Atlas完成720度空翻,當Figure one能夠準確識別桌面上的物品,當穿著花襖的宇樹機器人在春晚舞臺扭起秧歌……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不僅是工具的進化,更是人類協作范式的基因突變。
具身智能正在創造新的文明契約——它們用不知疲倦的鋼鐵之軀解放肉體局限,用絕對理性的決策模型彌補認知偏差,最終將人類推向那個古老的命題:當機器接管了“生存”,人類該如何定義“生活”?或許答案就藏在富士康質檢員的微笑里,在海底撈顧客驚喜的眼神中,在康復患者重新觸摸大地的手掌上——技術革命的終極意義,始終是讓人類更成為人類。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3月號)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