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對世界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振寧、李政道都曾深受他的影響,并且對他的評價都是誠懇、溫和的。
李政道在回憶起與之見面的情形時說:“他站起來和我握手……他的手大、厚而溫暖。”然而,誰能想到,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內心深處對中國人存在偏見呢?
一、愛因斯坦為何來中國?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愛因斯坦曾接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訪問中國。然而,他來到中國僅一天半時間就離開了,前往日本。在日本逗留了四個月后,他才回信告訴蔡元培自己不能回中國了。
1922年12月31日,愛因斯坦在離開日本回歐洲的途中,在香港停留了兩天半。但是他回到歐洲后卻連續寫了幾篇日記,吐槽中國人“愚鈍”、“骯臟”、“麻木”、“智力低劣”。
這些日記在2018年被公開后,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有很多人因此斥責愛因斯坦,說他具有“種族主義”傾向。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原來,在1922年的時候,北大的蔡元培教授已經聽說過愛因斯坦的大名,并曾經兩次親自登門拜訪,希望他來中國進行“訪問教學”。
這里的“訪問教學”,是指讓愛因斯坦以訪問之名前往中國北京,在北大擔任教授,給中國的學生們授課。
愛因斯坦是德國籍猶太人,1922年的時候,德國因為經濟危機導致通貨膨脹非常嚴重,人民的生存十分艱難。
當時愛因斯坦經濟負擔非常重,他要養活前妻以及兩個兒子,還經常接濟收入不穩定的妹妹、妹夫。于是,他選擇到世界各地通過講學的方式賺錢。
愛因斯坦先去了美國等地講學,蔡元培知道后希望他下一站就到中國來。然而,日本教育部也在這個時候向愛因斯坦發出了邀請,于是愛因斯坦決定先去日本,然后再來中國。
中國方面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很生氣,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的發祥地,不能理解愛因斯坦為何選擇先去日本。
愛因斯坦在回信中坦白地說,“中國的報酬不夠旅行所需”,“日本的報酬足夠四周旅行所需”,因此他決定先去日本,再“順訪”中國兩周。
最后,愛因斯坦還提高了訪問中國的酬金要求,從每月1000銀元上漲到了1000美金。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雙方終于敲定了訪問日程。
二、充滿傲慢與偏見的評價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抵達上海。在愛因斯坦來的前幾天,中國各大報紙已經提前打出了廣告,向國人介紹這位了不起的西方科學家。
當他首次抵達上海的時候,他在日記中對碼頭上看到的中國窮人這樣描述:
勤奮、骯臟且顯得有些愚鈍的人民……在餐館前用餐時,并非坐在長椅上,而是蹲著吃,這看上去像極了一個在歐洲人眼中不太雅觀的姿態,如同我們在某些場合看到歐洲人隨地大小便時的感覺一樣……甚至孩子們也顯得無精打采,有些麻木遲鈍。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愛因斯坦只在中國停留了一天半就前往日本了。然后,大約有四、五個星期的時間,雙方失去了聯系。
后來聯系上了,愛因斯坦給北大方面回信說,他以為對方改變了主意,不打算請他講課了。接著又提到中國方面派人與他商談報酬事宜,因對中國的誤解而認為是要毀約,于是決定留在日本。
等到1922年12月再次與北京通信時,“發現是一場誤會”,隨后又回信解釋:“由于令人遺憾的誤解導致了延誤。”并表示計劃已經無法更改,希望將來能有補償的機會。
于是,愛因斯坦又在日本停留了一段時間后,從東京啟程返回歐洲。1922年12月31日,愛因斯坦再次到達上海,他在日記中繼續寫道:
即便是那些勞作的人,也沒給人留下痛苦的印象,他們看起來更像是一群沒有主見、奇特的民眾,很多時候的行為與其說像人類,不如說更像是機器人一般機械。
中國人骯臟,飽受折磨,麻木遲鈍。涉及商業技巧時,也一致同意他們智力低劣。
這些言論,反映出愛因斯坦對當時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不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偏見。不過你仔細看他的日記就會發現,他并非故意侮辱中國人。
畢竟愛因斯坦在厭惡中國人蹲著吃飯的同時,也在日記里面提到了“歐洲人會在綠林里隨地大小便”。而且他也認同中國人是“勤奮”的,并同情他們的“飽受折磨”。
只是因為當時的歐洲經濟、文化領先于中國,于是他就對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以及中國人的文化都產生了偏見。
因此愛因斯坦寫出來的那些日記,以及他后來與別人通信提到科技為什么沒能在中國誕生時,他的用語都顯得尖酸刻薄。
不過,誰說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就一定是一位沒有“認知死角”的“道德完人”呢?愛因斯坦對東方的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認識,無疑是淺薄的。
當年的愛因斯坦,并不知道“亞洲蹲”。不知道中國人可以很自然地蹲下來休息、工作、吃飯,或者做一些別的什么事,因為這是歐洲很多人辦不到的。
所以在愛因斯坦的眼里,只有排泄時才會蹲下來,吃飯必須坐椅子、長凳。他說中國人骯臟,這不算污蔑。因為他看到的是當時中國占大多數的窮人。
尤其是愛因斯坦第一次見到中國人的地方,那是貧民窟。說中國人“麻木”,也都不能算是侮辱,畢竟魯迅等老一輩作家也寫文章說過中國人麻木。
但是為什么麻木呢?我想這里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當時的中國窮人已經被生活折磨了幾代人,在苦水里泡大,肯定不可能像歐洲人一樣,大老爺們兒打個針都咿哇亂叫。
其二是,愛因斯坦在窮苦中國人眼里就是一“鬼佬”。看到“鬼佬”,中國人必須心生警惕,怕他半夜爬出來“吃小孩”。人們在產生警惕的狀態下,表情當然是“木訥”或者說“麻木”的。
孔子說: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聽其言,觀其行”;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也說,“論心千古無完人”。
無論愛因斯坦私底下到底怎么看中國和中國人,但是在明面上,他曾經支持過中國抗戰,還和宋慶齡、高爾基一起組成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大同盟。
愛因斯坦還曾經寫信給華人,支持中國獨立建國。所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些私人信件和日記中的言論,就給他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結語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是作為一名物理科學家,他只是在本專業領域研究深入且貢獻突出,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弄得清楚明白。
《中國科學史》的作者李約瑟,就曾經指責愛因斯坦用蕭伯納式的書信筆觸,貶低非歐洲文明的科學成果。
蕭伯納是愛爾蘭的劇作家,以語言尖酸刻薄著稱。李約瑟認為愛因斯坦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貶低了東方科學成果,這是他個人認識上的狹隘造成的。
所以說科學家也不是神,就算偉大如愛因斯坦,他始終是個人。但是我們也不妨反思一下,愛因斯坦對中國的偏見是從哪里來的呢?事實上,主要還是因為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造成的。
就像劉慈欣在《三體》里寫的那樣,在三體人的眼中,人類就像養雞場里的火雞。當年的歐洲人看中國人,大約也像美國人看印第安人一樣。
不過時移世易,隨著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如今我們看歐洲,卻覺得他們的情況已經糟糕到就連一九二二年的中國也不如,更像是一八四〇年的清朝。
但為了睜眼看世界,我們應當放下一切偏見,承認愛因斯坦依舊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而美國也并不是清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