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錢玉娟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開幕,來自全球人工智能(AI)領域的創新力量齊聚上海,其中備受關注的便是圖靈獎得主、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杰弗里·辛頓。
今年78歲高齡的杰弗里·辛頓曾被麻省理工學院評為“深度學習之父”,在AI領域也被冠以“教父”之譽。
7月26日下午,當杰弗里·辛頓步入會場,觀眾近乎全體起立,鼓掌致意。對這些身處AGI時代的年輕人,杰弗里·辛頓建議他們專注真正原創的研究,甚至可以去尋找那些“所有人都可能做錯”的領域去探索新思路。
26日上午,杰弗里·辛頓在《數字智能是否會取代生物智能?》的主題演講中強調,AI大語言模型是“永生”的,即便程序依賴的特定硬件被毀掉了,程序中的知識仍可以保留,而人類若想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實現“永生性”則是相當困難的。
杰弗里·辛頓指出,AI大模型一旦具備了比人類更強的智能,“關掉”大模型或這種智能往往會變得不現實,他呼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組織,聯合研究如何訓練出一個既聰明又不會想著統治世界乃至消滅人類的AI。
為了闡釋AI向善的重要性,杰弗里·辛頓將當下AI時代的人類處境類比為“養一只老虎當寵物”,在他看來,“人類要么把老虎訓練得永遠不攻擊你,要么你把它干掉”。其實,在AI發展的現實中,這早已不是一個選擇題,杰弗里·辛頓認為,這將是人類長期面臨的重要問題,即AI向善正成為全球共識,且各國為了解決問題可以展開合作。
如何訓練“善良”的超級智能,也成為杰弗里·辛頓與上海AI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交流的一個重點論題。
面對周伯文提出的“多模態模型發展出主觀體驗”的問題,杰弗里·辛頓認為,當今的多模態聊天機器人(Agent)已經具有意識,不少AI大語言模型甚至學會了預測人們會說的下一個詞。
由此衍生的問題是,人類開發訓練AI,是想讓它變得聰明還是讓它變得善良?杰弗里·辛頓認為,這背后可以是同一個AI,但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撐。即使各國不太愿意分享各自將AI變聰明的技術,卻可以分享讓AI變善良的技術。
(作者 錢玉娟)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錢玉娟
TMT新聞部記者 長期關注并報道TMT領域的重大事件,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發現前沿趨勢。擅長企業模式、人物專訪及行業深度報道。 重要新聞線索可聯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號:EstherQ13827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