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歌手楊坤起訴網紅芬達上了熱搜。這個模仿楊坤唱歌獲贊超500萬的草根網紅組合,在收到法院傳票后不僅在直播哭訴,“我們只是想讓更多人快樂”,更用“天塌了”這個詞,非常聰明地傳達了自己的弱者地位,成功博取了很多媒體和網民的同情和支持。
雖然我之前完全沒聽說過這個網紅組合,但因為這個事件我知道了。而且看到一些網上傳播的內容,覺得他們是有點東西的。至少在品牌傳播及危機公關層面,比楊坤團隊要做得好。
01
果然,根據多個網絡平臺的最新熱度指數,該賬號粉絲和熱度在事件發酵之后暴漲很多,該網紅自然也得到一次知名度大幅升級的出圈機會。當然,他們能不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還得看他們自身內容創作力和后續的品牌營銷。
反觀楊坤這邊,卻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把模仿者當成了競爭對手。甚至升級為生死對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實在不夠明智。
這背后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真相:在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被模仿者往往會陷入"維權即輸局"的坑。
當楊坤團隊還在糾結"名譽權受損",模仿者卻大有機會完成從草根到頂流的蛻變。
所有企業老板、創業者,和經營品牌及IP的人,今后都應該冷靜認真考慮一個問題——當我們的品牌和產品被模仿時,究竟該重拳出擊,滅掉對方,還是借勢雙贏?
國外貓王模仿大賽的選手們
注意,模仿不是抄襲。被抄襲是一定要去維權的。但模仿是有模仿者在內容創作上的付出和努力的,一定程度上應該承認他原創部分的價值。
而且看了這個叫芬達的搞笑網紅組合的視頻,你就知道他們只是把楊坤的形象符號化,當作一個大眾認知上已經約定俗成的視覺符號,然后融入自己的原創內容來形成自己的作品,甚至沒有提到楊坤的名字。
02
這種事情在海外更成熟的娛樂市場里,是很常見的。
在美國,各種脫口秀表演里經常會把名人符號化裝進段子,任意嘲諷和惡搞。影視作品里更是經常出現各種模仿,并傳到全世界影視行業,成為無數所謂的致敬和彩蛋。
在日本,搞笑藝人里甚至有專門一個行當,叫做模仿藝人。全世界任何有一定視覺特征,能被鮮明符號化的名人,這些搞笑藝人都不會放過。不論你是明星,還是政客、運動員,他們都會模仿。但很少有被模仿的本尊出來告這些模仿藝人,反倒是這些“模仿“紅了以后,本尊經常會和模仿者友好同框,一起上節目和活動同場合作演出,達成雙贏局面。
模仿木村拓哉的人和本尊(中間)一起參加節目錄制
甚至,很多被模仿者中的過氣巨星,本來處于有價無市的尷尬地位,反倒因為模仿再度翻紅,重新得到工作機會和贊助商的青睞,大賺一筆。可以說被模仿者拯救了。
這樣你就明白,楊坤作為一個歌壇常青樹的老牌音樂人,一個行業的成熟品牌,這樣二話不說,上來就要弄死自己的模仿者,而且對方是草根新人,一個弱勢新品牌,在今天的大眾傳播語境下,只會顯得既沒有格局,也沒有自信,犯了江湖大忌,也非常得不償失。
而且你告就告吧,操作又完全沒有章法,雷聲大、雨點小,在沒有足夠勝算也沒有致命殺招的情況下,就硬上,顯得強勢有余,正義感不足,而且輿論傳播上也沒有發出多少有利于自己的聲音。
連一句類似“網紅低俗表演丑化中國音樂人”、“不能讓流量總是欺負老實人“這樣有點殺傷力的口號都提煉不出來,真是為他們捉急。
結果不僅讓法律訴訟成了對方流量的跳板,自己的品牌形象還白白受損。自己覺得在替天行道,實際上卻顯得有些師出無名和霸道。就算退一萬步講,你也是炒作,對楊坤本人的發展來說,也是十分失敗的一次炒作。
畢竟,這些草根模仿者其實根本沒有損害你的多少利益,甚至給你的品牌帶來了更多新的關注和熱度。看不到這一點,其實也有中國這些明星被內娛環境慣壞的自負和傲慢,擺脫不了過去的大腕思維。
就如著名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說:即使你是對的,也不用非得證明別人是錯的。
成龍出席活動時觀看自己的模仿藝人的演出
03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模仿經濟學。你被模仿,其實是一個市場認證體系。
越多人模仿你,你的品牌或產品反倒越受追捧,越能保持生命力和市場份額。
這點很多人都容易忽視,或者因為缺乏相關知識,或者因為自身格局問題。
德國"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曾提出:"被模仿次數與市場領導力呈正相關",這個定律在商業戰場屢試不爽。
馬克斯為什么不怕被模仿?不論特斯拉還是ChatGPT,他都要開源,就是鼓勵讓大家去模仿他,他才能成為世界首富。他對這種模仿經濟學有很深刻的理解。
小米生態鏈最精妙的設計,是主動投資潛在的模仿者:華米、云米等企業的崛起,反而讓小米IoT設備市占率在行業激烈競爭中大幅領先,構建起"航母戰斗群"式的護城河。
雷軍自己的形象和說話方式,也被不斷模仿和惡搞。而正是他本人的認知和格局,對這些模仿的寬容,反倒讓他成為今天新的網紅IP頂流。
不僅是這種企業家和行業巨頭,還有很多本來的非領導品牌、新品牌,甚至是中小企業,在模仿經濟學中用正確的認知和行動,收獲更高的市場業績和行業地位。
Lululemon面對瑜伽褲被抄襲時,將大量研發預算投入社群運營,黏住核心用戶。結果仿品越泛濫,正品"運動生活方式教主"的形象越鞏固。
這些國內外的案例,都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的商業邏輯:
被模仿不是品牌衰落的喪鐘,而是市場地位的加冕禮。
這就像奢侈品行業默認的潛規則——A貨的流通范圍越廣,正品的溢價空間越高。
04
當面對被模仿的威脅和風險,更好的處理方式應該怎樣呢?你其實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被模仿危機轉化方法。
方法一:建立模仿預警雷達
通過輿情系統實時監測,當發現模仿自己的相似度高的內容,立即采取行動。比如,一家國產美妝品牌曾發現上百個仿品賬號,但沒有舉報,而是將其轉化為"民間體驗官"開展聯名活動。
方法二:啟動梯度應對機制
相似度30%-50%:官方賬號玩梗互動,比如麥當勞回應"麥門文學"。
相似度50%-70%:發起創意大賽轉化模仿者,比如日本一些動畫制作公司將模仿自己風格的畫手,發展為自己公司的員工。
相似度>70%:法律手段+流量反制組合拳,比如有些企業,一邊注冊專利提起訴訟,一邊在社交媒體上推出舉報偽劣產品提供優惠補貼的活動。
方法三:設計"模仿者陷阱"
紅牛曾經有個經典的策略,就是放任功能飲料模仿者涌入市場,待行業規模突破千億時突然推出"紅牛認證體系",將大多數仿品企業收編為代工廠。
這些方法印證了管理學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論斷:"商業競爭的本質是認知戰場的爭奪"。
不論是特斯拉開放專利培養電動車用戶習慣,將仿品變為市場教育工具,還是老鄉雞董事長在媒體面前,手撕聯名舉報信塑造親民形象,把爭議轉化為價值輸出場,甚至像微軟放任盜版Windows培育中國市場,連盜版者都成為他的生態共建者。
都是在將模仿者轉化為自己的品牌營銷資源和助力。
面對模仿者,回歸自己的企業使命和愿景,回到你的產品價值上來,才是最正確的營銷策略。
此刻回看楊坤事件,那個在洗浴中心唱著《無所謂》的模仿者,或許藏著在未來注意力經濟更加主導的時代,品牌成功的新密碼:
最高明的創業者,能讓天下聞名的英雄,成為自己新故事的配角。
站在2025年中國品牌進化的十字路口,每個企業家都該重溫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的忠告:"當模仿者出現時,不要急著證明自己是對的,而要思考如何讓他們幫你證明未來是對的。"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前國際4A創意總監,知勝咨詢創始人,公眾號小宇宙全開主編,操盤過多個10億級品牌轉型戰役,現為多家行業顛覆性新技術/新業態公司提供戰略咨詢服務,并致力于將最新的營銷技術及成功案例賦能給中小企業。
如有問題咨詢作者或任何合作,請私信聯系。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